而仰头就是神话。晋东南最早的历史可以溯源至制耒教化民众的神农氏—对先祖的图腾形象如今封存在位于今高平市的炎帝陵中。自此以降,儒、释、道三家合流, “凡百神灵,尽须顶礼”,孔子、关公、玉皇、观音等诸多偶像被搬进寺庙与祠堂之上。
杂糅的民间信仰无疑是农耕文明时期地理依赖症的滥觞,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
诸神往往端坐在同一神庙之中,妙像庄严,共渡黎民苍生。这一特质在长治市郊的观音庙体现得尤为明显,老子、孔子、玉皇、佛祖与观音等不同派系的彩塑偶像沾满尘灰,聚首于十多平米的暗室殿堂之上,天尊与罗汉立于两侧,中间细笔雕镂的琼楼玉宇或坐或卧地栖息着三教各界神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宗教奇景。这座观音堂建于明代,由当时乡人集资修建,如今交付于长治近郊梁家庄的一位村民看管。平日香火稀冷,只有在重要的日子举办祭祀与庆典仪式。
晋东南的古建筑星罗棋布,约有两千余处,仅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就有31处,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些年代不一的古刹往往依太行山而建,隐藏在深山丛林之中,融合周边优美的山水和民俗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却一直鲜为人知。
山西政府曾多次出资保护这些古建筑,大多数交由所在地的村民看管。位于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是中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村民刘建红几代人看守着这座古庵,在收取了20元的门票费用之后,他向我们讲述这座建筑使用“唐三彩”的一些特点和相关的故事。但是很显然,他所知甚少,对于建筑的保护也仅仅停留在看守上。位于该县实会乡的原启寺与大云院情况类似,后者以每年两万的价格承包给一户农家,每逢有参观者,这家人便走二十分钟的山路上来开门。
长治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说,尽管这里人文与自然资源比比皆是,但是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制约的瓶颈。比如交通不便,各景点也没形成规模,参观下来要花费不少时间,同时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也并不完善,如今前来参观者大多是对古建筑有兴趣的专家学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