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境内资源富集,其中以煤炭储量最为丰富,储煤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00亿吨,占整个神府东胜煤田的1/4,除此外,石英砂-,膨润土和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可观。依托资源优势,神木县的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等五大产业领域。近年来,神木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三个转化”,加快陕北能源化干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优化地方工业结构,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县内共有各类工业企业884户,其中煤矿218个(包括神华集团大型矿井),煤化工企业158个,载能企业65个,建材企业58个,其它企业385个。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增长16.5%。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达5955万吨,其中地方1870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产煤大县;生产玻璃324万重量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地方电力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发电29亿度,此外,兰炭、焦油、电石、铁合金的产量也逐年增加。以锦界工业园区为载体的6X60万千瓦大型坑口电厂、60万吨煤转甲醇项目和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神华煤液化、陶氏MTO、安格鲁煤化工等重大战略性项目正在加紧前期准备工作。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神木县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有力地增强了地方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恒源、龙华、亚华、北元、玉林等一批极具发展前景好民营企业。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神木连续四年跨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和“陕西省经济第一县”,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亿元,同比增长21.8%,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分别增长10%、25%。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211位,西部17位。具体的工业发展经验和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更新观念,降低门槛,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神木县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让别人赚线、求自己发展”的意识,大胆实施降低门槛创业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个有利于投资兴业的水、电、路、能讯网络以及投资软环境已初步形成。在资金方面:2002年12月神木县在榆林市率先成立了“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以解决工业企业的融资问题。公司成立以来,共发放担保贷款3.13亿元,涉及16家企业。用地方面:在锦界,店塔、燕家塔、神树塔等工业园区兴建项目,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大大地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水电方面政府先后投资3亿多元为工业园区铺设了水、电管网。2003年建成了总库容106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7648万立米的瑶镇水库,并以0.4元/吨(成本价1元)的亏本价为园区供水。为保证煤液化项目的落户,库容7281万立方米的采兔沟水库已进入紧张施工建设阶段。同时,110KV、330KV电网均分布于各工业园区,全力保障电力供应。机构方面:1994年成立了“神府经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成立了“神木县锦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凡在上述工业园区内兴办企业,只需与管委会签订投资协议,提供有效证件后,项目报批手续、证照申办等均由管委会统一代理,机构的成立为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良好的投资环境已基本形成。
二是规划和引导企业发展的前瞻性不够。多年来受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想“迅速发展工业”的心理急切,导致在选择和审批项目上,出现规划不到位、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企业乱修乱建,滥采滥挖,无序发展,厂址布点随意,大部分“五小工业”散布在公路、村庄、河流附近,项目建设呈无序状态,企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园区效应,盲目发展情况严重。加之工业起步阶段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企业大多数小打小闹,联手合作意识较弱,集团化竞争优势不强。反思过去,我县在确定培育和发展企业时论证不够,引导和管理措施不力,企业发展和政策技术引导各行其道是导致企业发展无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企业内部发展投入不足,缺乏健全的制度。部分企业主素质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受利益驱使,很多企业严重存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足,投入技术化验、质量检查和设备更新提升的资金较少,不能真正达到技术和环保要求,加之企业内部缺乏键全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构,经营行为、决策行为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导致企业发展要么“小农意识”浓厚,经营过于保守、安于现状,要么“冒进、投机”严重,经营过于激进、过于超前,什么产品市场好、能赚钱就做什么、造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等严重问题;一些企业主依靠某种优势将企业做大后,由于自身素质限制使企业规划和经营管理渐渐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家族式管理相当普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导致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企业管理不规范,人才留不下来等弊端,更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