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生活着大量丰富的水生爬行动物,较为典型的爬行动物有孙氏南漳龙、南漳湖北鳄、湖北汉江蜥等。孙氏南漳龙和南漳湖北鳄成年个体通常能长到1米左右,它们都长着类似的狭长身体,或潜于海中捕食小鱼,或匐于岸边林草间捕食小动物,抑或一动不动伏在岸上晒太阳。它们具有浅海游泳及海岸上活动的能力,但不适应远洋生活。
当时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是南海北部边界,中国南方生活的爬行动物与同时期的欧洲和东太平洋海岸其他爬行动物之间有相似性,但也有因相对封闭和孤立的环境下存在的土著属种。南漳湖北鳄就是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典型代表。“就南漳湖北鳄而言,目前全球只在南漳这里发现。”古生物专家的结论是目前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中南漳湖北鳄独一无二。
此后,伴随早三叠纪末期的海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局限盆地的填平,它们或迁徙或消失。像孙氏南漳龙、南漳湖北鳄等生活在局限台地的肿肋龙类、幻龙类以及海生原龙类等多数爬行动物都灭绝了,而能够适应远洋生活的鱼龙类开始繁盛起来,成为之后鱼龙类恐龙的祖先。
几亿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通过赋存于沉积岩层中它们的骨骼化石,来恢复几亿年前它们生活的图景。
专家称,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地球出现了一次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复苏过程。在三叠纪时期,海洋生态系统渐渐复苏,部分爬行动物便由陆地向海洋环境发展,并在三叠纪中晚期得到成功发展及演化。南漳湖北鳄就是这时期爬行动物从陆地到海洋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物种。
专家介绍,南漳地区三叠纪所有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这些化石现保存在南漳县巡检镇、薛坪镇,扩展至宜昌远安县城、城郊一带下三叠纪嘉陵江组中的黑色薄层泥晶灰岩中。其中以湖北鳄化石为特色,伴生有鱼龙类、鳍龙类和海龙类等爬行动物化石在一起的超长埋葬化石群,被学术界称为南漳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群。
这里的化石主要分为三大类:湖北鳄、鱼龙类和鳍龙类,总计5属6种。湖北鳄类化石全球仅发现于湖北南漳、宜昌远安一带,主要包括三类化石:孙氏南漳龙、南漳湖北鳄、苗条似湖北鳄。除湖北鳄类化石外,这里还发现了较为原始的鱼龙类张家湾巢湖龙,鳍龙类中的湖北汉江蜥和汉斯蜥(未定种),这是目前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鳍龙类化石。
“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及之后生态环境的恢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专家称,通过对化石的研究能推算出上亿年前的生物世界,获得的可供研究的化石资料越丰富就越能精确时间范围。“一个纪早中晚期,相差数万年,有可能发生众多的地质事件。因此水生爬行动物出现的年代越精确,对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生态复苏意义、贡献也越大。”
目前,国际古生物研究专家对孙氏南漳龙、南漳湖北鳄和湖北汉江蜥的研究已经形成数十篇论文,并在《自然》等国际刊物上发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