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养育了京山人民,京山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我们都在随着时代的脚步,不停的飞速发展。
县西南屈家岭出土的文物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陶和纺织手工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活动。“屈家岭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光耀史册。
新中国建立后60多年,京山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49-1956年,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7-1961年,由于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加上自然灾害困扰,工农业产值下降。1963年后,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京山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大规模兴修水利,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全县修建大中小型水库近170座,极大地改善了缺水怕旱的局面。从1979年开始,农村、城市先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京山经济发展进入建国以来最好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京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京山崛起在鄂中,成为湖北省发展中最好的县份之一。
京山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生态龟鳖生产第一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稻米加工强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全国技术市场试点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全省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湖北省平安县、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县、全省卫生补保合格县、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京山”战略部署,按照“竞进提质、保强赶超”工作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京山战略,奋力争创全省生态文明第一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京山速度”、“京山现象”、“京山模式”。京山连续九年位居湖北县域经济二十强,全省唯一。
2013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43亿元,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2.52亿元,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232.37亿元,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7亿元,增长14.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0亿元,增长31.0%;外贸出口1.42亿美元,增长17.2%;实际外商直接投资6970万美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4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6元,增长13.1%。从省市统计考核公布的9项主要经济指标排位来看,7项指标增幅在全市排前2位,部分指标跃升全省第一方阵。一年里,京山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轻机名城、中国观鸟之乡、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先行县和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等等荣誉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