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简介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 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中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在此建伏羲陵,汉代时在陵的前面建祠。宋代太祖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明清两代也多次重修。整个陵域分成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以内两侧有钟鼓楼等。内外城之间,有女娲观、真武观、太清观、三仙观、玉皇观等。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余米,周长150米。陵前有一巨大石碑,上刻有“太昊伏羲之墓”。
相传6000多年前,“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在河南东部的宛丘(今淮阳)建都城,治天下。伏羲去世后,后人修陵建庙,故淮阳又称"龙都"。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全国各地的游人、香客,齐聚太昊陵前,参加规模盛大的祭祖活动。
古书将把伏羲、女娲、神农尊称“三皇”,也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五帝”。“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太皞也称太昊,姓风,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成纪人(即今甘肃天水县)。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居住在陈地,相传是“太皞之墟”。文献上也有说“太吴伏羲氏都宛丘”。“陈”和“宛丘”都是今天的淮阳。如果八卦确是一种记事符号的语,按照传说,当是出于太皞和太皞族。今淮阳城内有一处方圆十来亩的伏羲画八卦的土台遗迹,这是对伏羲发明画八卦的纪念。据传说,伏羲在蔡水中捕获了一只白龟,于是在土台前掘池喂养,镇日里临池观龟,久而久之,从白龟甲上的纹络,发现了奥秘,因而画出了八卦。
太昊陵的历史发展历程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
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
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
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
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
公元1462年(天顺六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
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
公元1576年(万历四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
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
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
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
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陵建筑格局
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
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
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太昊陵建筑简介
4.1 渡善桥
“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4.2 午朝门
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
4.3 道仪门
“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4.4 先天门
太昊陵
“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4.5 太极门广场
太极门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4.6 统天殿
“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
4.7 显仁殿
太昊陵
“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4.8 太始门
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
4.9 古碑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后已所剩无几。
4.10 先天八卦坛
“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
4.11 紫禁城
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
4.12 蓍草园
太昊陵
“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1]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园在伏羲陵墓的后面。蓍草,多年生直立草本,稀有植物。茎圆象天,德圆而神,蓍千岁而三百茎。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传说六千多年前伏羲在这仰观于天,俯察于 地,远取诸物,进取诸身,中观万物,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故此草被称颂“神蓍”,“灵物”。历代帝王遣官祭祀,均以其当作回京复命的信物。清代贡生钱廷问《蓍草赋》说:“太昊伏羲氏陵,蓍草周阿而生,圣神之域,灵物斯荣。”该园为淮阳八景之一,曰:“蓍草春荣”。
4.13 其他建筑
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
4.14 景观
太昊陵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