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禅城共有17项非遗项目,主要以传统技艺和民俗为主。其中,为数不少的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之忧,甚至连佛山最著名的秋色扎作技艺同样堪忧。同时,35名省级非遗传承人超过八成均在65岁以上,甚至已有4人离去。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和传承禅城非遗,让非遗不成为“遗憾”。
----------------------------------------------禅城非遗--------------------------------------------------------
溶洲刺绣,粤绣的一种,与苏、湘、蜀绣齐名。明末出现,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户户绣针飞线的情景至今仍鲜活地为当地老人们讲述着。
溶洲刺绣取材多为花鸟树木山水,以及神化传说神灵圣贤,一般神幡、横衽、罗伞、寿帐,还有人穿的戏服、裙褂等等。与苏绣相比,溶洲刺绣立体感更强,使用的线以绒线、金线、银线为主。
据南庄方志记载,南庄因毗邻广州,一些商人从广州从事刺绣生意的商号拿些订单回来,分散给村中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绣成成品,再交回广州出售,帮补家计。“只要有女人的家庭,就能看到绣花针,可谓户户飞针穿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工人工作一月的工资才三十元左右,而刺绣一天就等于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故此,除开平日的劳作之外,家里买油买盐的开支都是靠刺绣来换取。那时绣品卖出后,钱可交到生产队折算工分。于是,不会刺绣的人都争着学刺绣,这是溶洲刺绣史一次小的高潮,几乎成为溶洲村民的“第二职业”。
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刺绣因生产效率低、社会需求量少等原因,绣花女逐渐流散到其他行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溶洲绣花厂停产关闭,随之“谢幕”的是溶洲“户户飞针”的情景。“现在年轻的一辈都不会刺绣,像我这一辈的技艺早就扔掉了,还剩下一些年迈的已无法刺绣了。” 两百多年的溶洲刺绣濒临危机。
“刺绣前都会在布面上打草图,但由于溶洲刺绣是层层复叠,一个色完后再叠上另一个色,这样草图早就覆盖不见了,很多细节之处,尤其是人物相貌,就得靠绣女的技术了。” 目前“硕果仅存”的溶洲刺绣传承者招惠珠说,因此刺绣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故而她常把自己独自关在房间里,面壁飞针,一坐就是一天。“一个小时才能绣一个一元币那么大的地方,故此,要完成一幅作品至少得花上30到40天,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这样的耐性呢?”
据悉,2008年曾有珠海商人动员招惠珠,到珠海开办一个刺绣的展销馆,可招惠珠拒绝了,他们还是希望这项民间工艺能够在佛山传承下去,“但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
想了解更多禅城的非遗项目,欢迎来点我的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67027292.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