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习俗】
村落境内村落的构成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单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户一家定居,后来发展成大家族,再分许多户,终于成为一个村落。如菏泽市的刘善人庄、张庄、大王庄、胡集、张湾;定陶的牛屯、白屯、魏湾;梁山县的乔那里、孔那里、路那里、周楼、肖楼、马叉河、李叉河;单县的孙老家、高老家、郭村等。这种村落的宗族观念极强。 亲族联合体村落:这是由姻亲关系联合起来的几大家族村落,名为钱王楼、岳程庄、马王庄、赵王楼的村落,往往就属于这一类型。 杂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无亲族关系的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这些村落大都傍近城镇、要道等谋生门路较多的地方。 互助邻里互助,是代代相传的惯俗,涉及许多方面: 在菏泽境内,一家有婚、丧事,村中人都来帮助。从前,谁家有女出嫁,亲戚邻里各送麦面若干,说是给闺女做体己干粮,名为“送面”。贫寒之家,有此若干白面,可以宽心办喜事。后来,送面改为送鸡蛋、送钱、布料。一家结婚娶媳妇,亲戚和村人或多或少,总以红纸相裹,送一点钱,乡人称作人情份子,这是经济上的相助。到娶亲之日,俗称办喜事,村人不呼自至,纷纷前来帮忙,最后,只不过是吃杯喜酒而已。 遇有丧事,从病故到下葬,前前后后都有人相帮。有的村庄还有“一家有丧事、全村都盖锅”的习俗。 现在,婚丧事相助的风俗仍在城乡流行,有些地方,继承当中又有发展。 修房盖屋中,包括备料当中的伐木、采石、运沙、运土、运砖瓦,开工后和泥、挑水、递料等,都是靠亲邻“帮工”来做的。 生产劳动中的互助,也是千百年来的协作习俗,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如几家几户联合、一家有役畜、一家有车或有大农具,合在一起互相使用。事实上,从自身的生活着想,这种互助实不可免,很少有人不参与这种活动。
【饮食习俗】
境内吃晚饭曰喝汤。旧时,贫富生活差异很大,富者以小麦为主粮,吃白面;一般家庭以高粱、豆子、红薯、为主粮,吃混合面;穷人常年吃不上纯粮食,尤其青黄不接时,以糠菜度日,因此有“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说法。 建国初期,多数群众常年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粮。1976年以前,以玉米面饼子、地瓜干面窝窝为主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面馍成为城乡人民的主食。对饮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惯例。居民口味以咸、辣、香为主。大部分农民都是一日三餐,八九点钟进早餐,下午二三点吃午饭,傍晚只喝汤吃剩余食物,曰喝汤,不太注重晚饭。在单县等少数地方,在秋收以后春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一日两餐,俗称“两顿饭”。1980年以后,渐重晚饭,但仍称喝汤。 菏泽地区现在通行一日三餐,俗称“一天三顿饭”。 主要蔬菜有萝卜、白菜、菠菜、韭菜、土豆、黄瓜、豆芽、芹菜、茄子、辣椒等。随着塑料大棚的出现,县城和一些大集镇的市场一年四季不断新鲜蔬菜。鱼、肉、禽、蛋、油的消费日益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婚嫁喜庆,宴席讲究色、味、形、器、营养价值等。80年代,宴席档次升级,每席上菜有10个、12个、16个、24个不等。 旧时区内群众有聚众吃饭的习惯,到吃饭时都端着饭菜就近聚到一块去吃,夏季多在树荫下,冬季多在向阳处。一边吃饭一边谈论,话题没有中心、没有目的,较多的是谈论生产,也谈外地及当地新闻,有时也品评人物。建国后此风尚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