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在邵阳】

家乡区县: 湖南省大祥区

邵阳渔鼓

邵阳渔鼓起源于唐代的“道情”,宋时发展为用渔鼓筒击拍伴奏。明清时渔鼓更为盛行。邵阳渔鼓是正调,基本曲调只有一个,它与小调相似,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体调式结构。它能随演唱者的轻重缓急,情绪变化而有差异,继而产生了渔鼓它子、渔鼓慢板,甚至还有渔鼓散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的曲调可分为“旦、丑、净、生”四大行当,而演变出“渔鼓戏”。

宝庆竹刻

湖南省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是湖南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宝庆竹刻艺术品从现在留存的资料记载以及实物来看,最早的是潘一龙的竹雕笔筒。潘一龙(1563年-1645年)字曾炳,别号云山樵子,湖南武岗人,宝庆竹刻创始人之一。从小天资过人,工诗善画,尤精于竹刻。所刻山水花鸟人物无不刻意,而体现的却是功力现于规矩之中,形神现于规矩之外。他留存下来的作品极少。与他同时期的宝庆竹刻艺人还有王嗣乾等,大多都没有作品留存。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流行圆雕和透雕的雕刻技法。

宝庆竹刻发展至清朝时,由于竹簧竹艺的发明,这不仅是有别于其他竹艺派别,使以后竹刻工业化也成为一种可能。竹簧雕刻在经过了宝庆竹刻艺人几十年的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后,已经能够制造出精美的竹制佳器。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等实物来看,技术水平已经是相当的高超。在当时最有名的竹刻艺人据《宝庆府志》中记载,"惜阴轩"主李昌元,李昌元以制食箧和书箧而名重一时,所做作品常作为供品入宫中,后被选入宫廷作为专门的竹刻师,侍奉朝廷。在乾隆时,宝庆竹刻进入了全盛期。开始有竹刻制品走出国门,成为了与外交流的礼品选择之一,这也无不体现出宝庆竹刻的艺术特色。

change,茗(2014-10-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