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高密扑灰年画简称“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它的创始者,据传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 高密扑灰年画
最初,他们为了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及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慢慢地,他们便以文人画及庙宇壁画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里的扑灰年画。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是以神象、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销行于市。
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据公婆张氏家谱 记载)。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以补农田歉收的不足。这样作的结果,大大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它的行销范围及其在人们中间的影响,从而促进了高密民间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到乾隆末期,高密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三人艺满归里,公开办作坊,收徒弟,以比师傅更大的派开起了画店。
胡、赵、杜三家作坊诞生开业,很快引来大批外画商,他们争相贩运。扑灰年画也由近及远,行销到烟台、临沂、徐州、杨柳青东部、内蒙、东北三省等地。胡记、赵记、杜记三家扑灰年画画店,从客观上刺激了扑灰年画的发展。胡玉显后人的家里,至今还生长着一棵返老还童久"文官果树",据传是外地画商给老先生带来的,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成为胡家引以为豪的祖传宝树,也是胡记扑灰年画发展史的最好见证。
据说,在较长时间的创作生产中,胡、赵、杜三人在题材方面又各有侧重,各有拿手的"好活"。胡玉显喜欢画"八仙屏""天女散花""三仙姑下凡""胖娃娃"等题材的扑灰年画,赵大伦靠画墨屏美人条(大挂画)发了财,曾一气买地160多亩,成了赵家圈的富户。因此,街坊以羡慕的口吻送他一句顺口溜,"一人有才,全家福来"杜家官庄的杜万则善画刀马人物,比如三国人物,杨家将,岳飞等,同时还兼画大挂子画,如"万事如意""尤鲸献瑞"等。
画店的开张,促使他们为拓宽扑灰年画的销路努力。在此情况下,题材的拓展,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经胡玉显、赵大伦、杜万及其徒弟们的努力,扑灰年画由单纯的花卉墨屏那种轻松消遣的趣味之中摆脱开来,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们一直生活于劳动群众之中,对人们的追求,向往,喜爱和憎恶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在创作生产扑灰年画时,不管是取材于神话故事,戏剧故事,还是民间传说,无不打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印记,总是借作品替生活底层的人们抒怀寄情。以胡,赵,杜为代的民间画家一反当时以记录"风花雪月"为主的文人画的弊端,想农民之所想,爱农民之所爱,将以欢乐为主题的题材揉进扑灰年画,把农民们喜爱的人物,故事挪入扑灰年画的表现范畴,大大地开拓了年画的题材。可以说,这时北有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南有高密扑灰年画的年画生产局已经形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