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好有趣

家乡区县: 甘肃省古浪县

民风民俗

婚嫁

成婚最初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也有女方请媒人的,但极为少见。定婚时男方到女方家,互相探看,并互赠礼物,叫“对相”。定婚时男方由媒人及亲友陪同到女方家,去时要带20个红心黄皮馒头,馒头要点上双点花;带一块背面染红的猪肉,叫“方子”;还要带礼金、衣料、衣服、首饰、手饰、烟酒等。回去时,女方则回赠米面,取意为男方“添米添面”,还要回赠两个发面团,取“发家致富”之意。 女子出嫁时,要贴红纸对联,宴请亲朋邻居,亲朋则具礼赴宴。姑娘出嫁要摆宴席招待亲朋,还要由女方的亲戚陪送到男方家,陪送客人叫“西客”。“西客”多少无定,古浪片最多两席,也就是16个人,全是女方至亲。大靖片西客可多至几十人。古浪片、山区片西客要晚上留宿,第二天招待后方可送客,大靖片、土门片西客必当日送回。 新娘到男方门口时,男方要举行迎接仪式,要摆礼桌,上面放米面升子各一,米上插花,面上插银器,还要摆上清水碗、酒具等。迎西客也要摆酒案,请喝“迎风酒”。西客里面若有姑娘、新婚男女或已婚未育女子,东家要送给红包。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压箱”,东家也要送红包。 婚礼由司仪主持,新婚夫妇站在红毯上,首先拜天地,拜完天地后便入洞房。接下去便是“铺床”、喝交杯酒等仪式,随后开始闹洞房。次日早晨,行“磕头”仪式。

丧葬

亡人在咽气前先要穿好“老衣”,落气后将亡人抬到地下,体位仰卧,头外足里。亡人手足要用红棉线绊住。在亡人头前放个小桌,点上油灯,叫“小殓”。“小殓”之后,子女们便到门外点“黄昏纸”,以后每天早晚都要点一次纸。小殓之后,要献上满满一碗小米干饭,小桌前放一个盆子,用来奠酒、奠饭、烧纸,称“凉浆盆子”。

亲人去世,子女及晚辈亲属都要戴孝。子女、儿媳及孙子辈一般要穿孝服。丧服孝帽均用白布制做。在治丧期间要请阴阳念经,请师傅作祭文,对亡人进行祭奠。在超度亡灵的同时,要为亡人做一些“纸活”(纸幡、纸人、纸马、金银斗、金银山之类),可多可少无定数。一般道场由招亡、撒灯、跑桥、十献报恩、拜忏、放施、迁灵、掩棺、点主、启灵、发夯、绕棺等仪式组成。殡丧完毕要招待亲友邻居。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流传较广,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

好呀(2014-10-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