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化艺术

家乡区县: 临沂市兰山区

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蒙山沂水孕育了“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算圣”刘洪、大书法家颜真卿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文韬武略,彪炳千秋。与此同时,临沂还是革命老区,曾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批英雄群体。汉晋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等民族文化秉承相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在临沂出土,破解了千年之谜。
临沂不仅有着丰厚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制品、印花布、泥制玩具、民间剪纸、香荷包、草柳编、地方戏曲——柳琴戏、民歌、民舞等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柳琴戏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张张亮丽名片,全力彰显老区临沂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1、柳琴戏

沂蒙地区的戏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柳琴戏最为著名。建国之初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柳琴演员,如李春生、唱青衣花旦的张金兰等。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朴实、生活化。特别是小丑的表演,诙谐又不流于庸俗。

2、沂蒙剪纸:

沂蒙剪纸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工艺品,各乡镇较大的集市都有剪纸出售。千姿百态,争相斗妍的枕头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恋人们选购的鞋垫花,应有尽有。每当新春佳节,城镇乡村家家户户不仅贴有春联,在门楣下还垂挂着一排排五彩缤纷的门笺。它迎风飘舞,火爆兴旺,和春联、门画交相辉映,与冰天雪地、色彩单调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节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3、印花布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苍山、莒南、临沭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印染作坊。那些散落在山野村闲的古朴草屋,散发着久远的芳香,以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项艺术,将蓝印花布的美深深地播种在沂蒙大地上。蓝印花布的颜料为靛青,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战国时曾任兰陵令的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种朴素的沉静而缓舒的蓝色,配上吉祥的神秘而绮丽的图案,比蓝天里飘逸的白云还要纯净,比大地上绽放的花朵还好深情。这至高无声的艺术语言,最能代表沂蒙儿女智慧和创造生活的激情。蓝印花布的图案多以七点花鸟基调,结构用小点、短线、小块面组成,形似猫爪,又似梅花;有的采用“轱辘线”等传统纹样。彩印花布多以大红、绿、桃红、紫、黄五色套印,结构丰满,色彩绚丽。

4、小郭泥塑

小郭泥塑相传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以兴明乡小郭村为代表,群众传统手工捏制的“小郭泥人”已有近200年历史,生动传神、异彩纷呈。多年来,继承了家传和师传的某些独特技法,深受现代艺术的熏陶,逐步发展成一种民间特色艺术,深受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极盛时,销售区域遍及鲁南苏北、枣庄、临沂、徐州、连云港;等地,在冬闲季节,群众也带上制作工具到天津、南京、丹阳、开封、洛阳、河北等地就地取材捏制销售。

5、郯城木玩具

郯城县樊埝村,是山东木制玩具的发源地。樊埝木制玩具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美术品,以其丰富的题材、精巧的设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而久负盛名,享誉海外。被誉为“木制玩具之乡”。

6、郯城木镟

郯城木镟工艺源于明朝成化年间,主产地位于誉满全国的木制玩具之乡——港上镇樊埝村,创始人为樊氏祖先樊木。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木镟工艺品以玩具为主,采用杨、柳、梧桐等软质木材原料,以象征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手工绘图,如棒棒人、老和尚、推花车、大龙刀、梅花枪、花篮、宝剑、压水枪等。

7、沂蒙香荷包

沂蒙香荷包,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流传甚广、具有独特艺术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沂蒙香荷包,是流传于鲁东南地区民间的一种香荷包,具有沂蒙地方风格。
沂蒙香荷包,是用各种布的下脚料和花线缝制,选料精细,极有特色,多是以沂蒙人所喜欢的传统色彩大红、大绿、粉红、黑等4种 颜色为基调,以其他色彩来点缀,加之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形成一件件绚丽多彩、风格迥异、寓意不同的艺术品。以花样多、色彩鲜艳、乡土味浓惹人喜爱,令人赞口不绝。

8、刺绣制品

临沂刺绣制品的刺绣工艺有丝绣、挑花、割花等,用五色丝线刺绣出各种图案,玲珑精致,富有韵味。临沂女孩十几岁就学绣鞋垫,十七八岁的姑娘个个拿手,所绣之物常用来作为相爱的定情之物。拥军支前,姑娘们多绣一颗红心,赠给前线的战士。姑娘出嫁前也要给未来的丈夫绣鞋垫,作为嫁妆,以展示新娘的女红之巧。

9、沂蒙泥哨

沂蒙泥哨是流传在沂蒙山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
中国民间玩具简史记载:临沂市东去三里是九曲乡褚庄,盛产牛头哨、双音哨.....
传统的泥哨造型粗犷夸张,外观朴素奇巧,色彩简练艳丽,具有浓重的沂蒙民间文化气息,系上五色线绳佩带在胸前,寓意吉祥,可观可玩,孩童爱不释手。历史上一度曾经销量大增,远销到江苏、河北。等地,成为当地一大收入,从业者十之有七.....

10、临沂柳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柳编基地,根据2005年的外贸出口统计数字,山东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量占全国的80%,而临沂市的出口量又占到了全省的80%,其产业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莒南、临沭、河东、和郯城四县区,其中临沭的规模和产值最大,占全市出口额的40%,其它三县区各占20%。河东区的柳编产业80%以上集中在汤河镇,汤头、郑旺、重沟和凤凰岭四乡镇各有小部分的柳条种植和柳编户。

11、双旱船

已是阳春三月天,渔妇轻歌唱华年。锣鼓敲得麦场小,树头争看双旱船。”一首流传郯城县红花乡的民间小诗《村戏》,道出昔日旱船歌舞在乡村的受欢迎程度。
双旱船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古代沭河商埠———郯城县红花乡红花埠村渔民节庆时,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处理,形成的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演艺术。旱船船体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罩彩绸,船底中空。表演以两船组合,互动游戏为主,每船各有两名女子“乘舟”对歌唱舞,一名男子执篙“撑船”表演,每逢节庆日子,旱船、高翘、狮子、锣鼓等混编成队,同时演出,营造出浓浓节日气氛。

12、三官庙龙灯扛阁

三官庙龙灯的"龙",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绘而成,9节或12节,节内燃烛,后来有的放置电灯炮。龙灯、扛阁是以龙舞与扛阁结合在一起的广场舞蹈表演,粗犷豪放,气势宏大,独具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SZ(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