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地处东经98°57′27″至100°06′42″,北纬39°03′50″至39°59′52″之间,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东邻临泽县,西与酒泉市、金塔县和肃南县明花区相连,南与肃南县大河区接壤,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邻。
高台县辖7个镇、2个乡,总面积4459.68平方公里,总人口158335人(2012年)。
高台县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如马鞍,整体处于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和西进新疆、北入蒙古的战略要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
高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形成了蔬菜、制种、番茄、草畜、棉花、葡萄等六大主导产业。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之中,却有着它古老的足迹可寻,现在,就让我们继续来仔细了解一下关于高台那些曾经的往事。
清朝,由于疆域广阔,高台地处西北内陆,偏安一隅,高台的军事地位不是很突出,清朝建立初年,河西走廊由于回汉民族杂居,回族和汉族之间矛盾比较尖锐,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恢复稳定状态,时常发生回民反清斗争,所以,自清顺治至乾隆年间在高台还有驻兵376名,在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高台、镇夷二所合并为高台县。
在民国时期,高台长期被马步芳、马步青兄弟占据。1936年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组建西路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西路军继续执行中共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在1937年元旦红五军在军长董振堂的指挥下,一举攻克高台县城。中共中央打算从全民抗日的战略出发,提出将河西走廊划为红军的驻地。马步芳、马步青兄弟不甘心失败,集结青海、甘肃7万余马家军,采取分层包围、四面发动攻势的人海战术,攻陷高台。二马之所以结集重兵誓死夺取高台,也是因为高台在甘青宁新四省战略上的重要军事地位。
查阅《高台县志》人物传记,三国时的庞淯、南北朝时的史宁、明末的白兆庆、清代的阎相师及其子阎御璋,大多为行伍出生的战将。正是因为古代高台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频繁战争的发生,使得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驻防重兵,这也可能造就了古代高台民间尚武的风气,使得高台“时势造英雄”,特别是镇夷一带,白兆庆(官居九门提督)、阎相师(官居甘肃提督)、阎御璋均为镇夷人。高台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由此也可窥豹一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七师进驻高台,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交通日渐发达,高台也失去了它往昔军事重地的战略地位,但它依然还是发挥着甘肃河西走廊经济贸易文化旅游往来交通要道的作用。
高台县的历史虽然不像文化古城的那般悠远而富有,但却有着它的独特味道。到现今,不论从经济、人文、或者旅游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虽小,五脏俱全,独一无二的它是否让你对我的家乡产生了那么一点点兴趣呢?有兴趣,就来看看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