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四季分明,土肥民殷,物产丰饶,春麦秋稻,一年两熟,民风淳朴,崇德尚文,“抱瓮之乡”的别称由来已久。据《庄子•天地》篇记载,孔子高徒子贡游于楚,返于晋,路过汉阴(泛指汉水之南),见一老人抱瓦罐为菜地浇水,子贡与老人对使用机械和不使用机械展开了颇有哲理性的辩论。相传“灌台”和“丈人亭”的遗址,在今汉阴县城北卧龙冈。由于《庄子•天地》一文影响久远,唐宋以来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吟咏汉阴抱瓮丈人的诗文。
当然,《庄子•天地》篇中所载汉阴与今汉阴县究竟是否同属一地?这只能从历史记载、遗存及当地风俗中找答案。汉阴因汉水而得名,《汉阴厅志》(清嘉庆本)载:“商属庸国,周属庸国为荆州域,东周属楚,七国属秦,秦为西城县地。汉始置县,曰安阳,属汉中郡。”今《汉阴县志》也有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楚国占据汉水中、上游,在西城设汉中郡,辖汉阴。”汉阴一带“东周属楚”的历史和至今汉阴农村仍并存着用吊杆取水和抱瓮浇地的习俗,均证明这一有名的历史典故发生地与今汉阴的渊源。启功先生在世时,在为汉阴三沈纪念馆题写馆名时,亦称这一典故与今汉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抱瓮羞机”的历史典故中所指的汉阴乃泛指汉江南沿,并非专指今汉阴。如今的汉阴之名,得名远在其后,此为后话。西晋太康元年,改安阳为安康。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才改称汉阴至今。新中国的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今汉阴县境内漩涡镇和汉阳镇一带的汉江两岸,考古队均发现有秦汉时期古城遗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向这一历史典故发生在今汉阴一带的可能性。今址汉阴城池地处月河川道,始建于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县名虽然沿用至今,但原来的城池故地虽在汉水之南,仍被改称汉阳使用到现在。
《汉阴厅志•艺文志》载有历代有关“抱瓮羞机”的咏怀诗文。最晚至明代,史志中汉阴已有“抱瓮之乡”别称,当地遗存的碑刻更有确凿记载。汉阴《兴安府志》“金石志”载:嘉庆间邑举人茹金撰《重修丈人亭台记》云“邑北城外抵龙岗数十步,旧有亭名丈人亭。亭旁有台,其文漫灭难骤辨,摩挲若隶篆然。较岣嵝山碑,岐阳碣鼓不多让。望而知为汉唐以上物……东阁城楼题额曰‘周丈人抱瓮之乡’”。
历史上,周丈人曾被王安石等讥为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保守落后的形象,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和子贡本人都认为,周丈人这一“全德之人”不齿功利机巧提倡返朴归真,正体现了老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汉阴被称作“抱瓮之乡”,其为世人所看重的正是勤劳朴实的“葛怀遗风”。《兴安府志》风俗篇载:“汉阴厅人民勤劳,境无荒土。游惰少年,引以为耻,激而务正,故野无惰农。虽富室无挥霍者(宪政调查报告),民皆朴实节俭(陕志辑要)。”受老庄思想的浸润,汉阴人勤劳质朴,重教兴学,待人忠厚。由于历史上战乱、灾荒和瘟疫,汉阴土著居民所剩无几,明清两代南北各地的移民占汉阴人口绝对多数,使其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称呼等文化方面,无不显示出兼具东西南北的特点,其人文禀赋"既含北方之粗犷豪爽,更兼南方之钟毓灵秀",而宗教信仰更推崇道教,风俗习惯以南方为主。但无论历史上战乱、灾荒和瘟疫如何肆虐,也不管人口从哪里迁来,勤劳朴实成了汉阴人薪火相传的整体特性。
附:《庄子•天地》(原文节录 )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①,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②,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③,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④。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昂而视之曰⑤;“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⑥。数如泆汤⑦,其名为槔⑧。”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⑨,有机事者必有机心⑩。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11);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12);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13)。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14),俯而不对。
有闲(15),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16),於于以盖众(17),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18)?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19),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20)!”
子贡卑陬失色(21),顼顼然不自得(22),行三十里而后愈(23)。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24)?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25)!”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26),不知复有夫人也(27)。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28)。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29),汒乎淳备哉(30)!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31),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32);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33)。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34)。”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脩浑沌氏之术者也(35);识其一(36),不知其二(37);治其内,而不治其外(38)。夫明白入素(39),无为复朴,体性抱神(40),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