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

家乡区县: 广州市番禺区

简介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概述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
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旅游景区

  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桥为界,将园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余荫山房吸收了苏杭庭院建筑艺术风格,整座园林布局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的山林里,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佳景。 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亭桥楼榭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园内亭、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围墙交错穿插,构成了幽深曲折、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园中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细琢,配以诗、书、画,使全园更添恬静、典雅情趣。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拱桥

  此外,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2001年06月25日,余荫山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交通概况

乘车路线:

①广州市桥番禺汽车运输公司客运站,距景区15公里,转乘“市桥-南村”、“市桥-化龙、新造”方向班车或中巴(约3元)在南村镇站下车,即可见往“余荫山房”引导路牌, 车程约1小时

②广州火车站乘坐广州-番禺288、282专线车到大石镇站再转乘旅游中巴或出租车

③广州市到番禺区,地铁4号线至新造镇站,转乘番禺客运站班车(途经南村镇站);或地铁3号线至大石站,转乘地铁接驳专线8路(车途经南村镇站)

④番禺区内,市桥城市花园至南村镇乘坐番禺10、番17、番53号等线路公交车 自驾路线: 由北环高速公路经岑村立桥上华南快速干线经番禺大桥,亦可由北环高速公路经三窖立交上105国道经番禺洛溪大桥,上番禺迎宾路共行25公里左右即可到达番禺

孔欣愉(2014-10-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