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的名人气息——杨 震

家乡区县: 潍坊市昌邑市

巨野县的昌邑集一带,东汉,属山阳郡所辖,称昌邑县。安帝永初5年,在昌邑县城内,发生了一件杨震辞金的故事。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儒,今陕西省华阴县人。他勤奋好学,通晓诸经,誉满天下。他教过20年的书,也做过东汉的官。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当世誉为“关西孔子”。
他生性质朴,脾气倔强,教课之余,自己动手种地种菜维持生活。学生们怕老师劳累过度,就偷偷的帮他种上。他知道了反而发脾气,拔掉再自己种。学生们只好由着他。他做了多年太守,到头来仍是两袖清风,宦囊如洗。他的子孙也都像他那样,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许多老朋友劝他:为了子孙后代,也该多少置点产业。他总是笑着说:“让我的后世被人称为清官的后代,这份遗产还不够吗?”杨震五十岁时,做了荆州刺史。时间不长,又调任东莱太守。他奉调东莱上任,一日路过昌邑,见昌邑这地方物阜民丰,颇为繁华,便在一所客店里住下,一打听,此去东莱已经不远了。盘算赴任的时期尚长,也不想急于动身。又听说昌邑县令姓王名密,正是自己的学生,于是决定小住几日,一来休息身体,游览金山;二来也好了解一下王密的才干、为人和政绩。

再说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的得意门生。此人品学兼优,为官清正,颇有声望,他早就知道老师在荆州出仕,但因公务缠身,路途遥远,一直未能前去拜望,只能频以书信往来,以叙思念之情。如今听说老师从遥远的荆州来到这里,可把他高兴坏了。于是步行到客栈,把老师接到县衙,一日三餐,好酒好菜,盛情款待。看看赴任日期将近,杨震决意明日登程。为了报答老师的教诲之恩,这天夜里,王密手捧黄金十斤来到杨震的住处,说:“年年桃李,岁岁芬芳,老师教导,永世难忘。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请教师收下吧。”杨震听了,拂袖而起,很不高兴地说:“我知道你的为人,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老师,这金子乃学生的俸禄,非贪污受贿所得,特地送来孝敬老师。况且深更半夜又没人知道,您又何必如此认真呢?”杨震正色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你怀金而来,你知道;你把金子送给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呐?你是一县的父母官,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要一心一意为全县的黎民百姓着想,执三尺法,勿枉三尺法,贪一缗钱,不值一缗钱啊!”接着,杨震就把自己如何为官为民的事,向王密讲了一遍。王密听了深受感动,向老师深深下拜,惭愧地说:“老师的教诲,学生深铭肺腑,永世不忘。”

通过杨震的言传身教,王密深刻地认识了怎样做官、怎样为民、怎样做人的道理。他更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了。昌邑县的百姓,无不交口称赞王密是一个好县官。

为了纪念杨震辞金的事,昌邑的老百姓修了“四知堂”,建立了杨震庙和纪念塔。后来又立了“杨震辞金碑”。杨震辞金的事迹也载入《巨野县志》。后人有诗赞颂:
杨公遗迹未消沉,绝世清廉说到今。
残塔崔嵬秋草碧,古城依稀暮云深。
“四知”卓识堪垂鉴,千栽芳名永作箴。
忆昔昌邑黄昏夜,犹闻父老话辞金。

李小兵(2014-10-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