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图·哈撒儿是尼伦蒙古乞颜部的领袖勃儿只斤氏也速该巴特尔的次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儿身材魁武,力大过人,尤其善射,能百发百中。在成吉思汗征服亚欧的战争中,他英勇无比,屡立战功,为大蒙古帝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成吉思汗封为“千户侯”。
哈布图·哈撒儿祭奠活动开始于元朝的忽必烈时代,是蒙古民族崇拜祖先、敬奉祖先的一个典型范例。祭奠活动主要围绕缅怀祖先哈布图·哈撒儿为蒙古帝国大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对他威武善战、精骑善射的英勇精神的无限崇敬,以哈布图·哈撒儿的精神来鼓励和激励他们的后代,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争取民族生存而进行英勇不懈的战斗。
哈布图·哈撒儿祭祀仪式及规程是蒙古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内容涉及文化、音乐、宗教、军事各个方面,是蒙古族文化集中体现的亮点,也是研究蒙元文化的“活化石”。据说,日伪占领期间,成陵搬迁,哈撒儿部分遗物也一同搬迁。有专家认为,从历史上看,两个祭奠属一个规格、一个档次,同样重要。
梅日更召蒙古语诵经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内蒙古地区寺庙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梅日更葛根是18世纪蒙古文化史上杰出的学者、精通佛教理论的大师。1677年,在黄河北岸“海日图”(现达拉特旗境内)建立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称“梅日更葛根召”,即今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梅日更召前身,是藏传佛教蒙古语诵经的发源地。梅日更召是当今世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黄教寺院。
梅日更召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
梅日更召信俗表现形式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举办大型查玛(即“会”),上层活佛喇嘛都到梅日更召大殿里颂经,转寺庙界石,喇嘛跳查玛舞。八月十五还举办赛马、摔跤活动。五月初五,僧人、民众祭祀乌拉山主峰、山石。七月十三,乌拉特西公旗杀公牛祭祀敖包。腊月二十三,喇嘛到百姓家颂祭火词。以上所有祭祀都要用蒙古语诵经。1783年北京印书馆编辑出版《罗布森丹毕佳拉森全集》,收录了诸多颂词、经文和蒙古族民俗、天文、医药等方面内容的作品130篇。
梅日更召信俗的形成发展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音乐学价值。该信俗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拉穆仁婚礼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