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山西的土地上,就不能不说说盛名鼎鼎的晋商。这里暂且不说名闻宇内的乔家、王家、曹家等等。单表一表这碛口镇上一家经营盐巴的大财主。
当时的碛口,生意兴隆,商贸两旺,往来于黄河上的货船舟楫帆影蔽日,上千艘的大木船从北边的河套顺流而下。从甘肃、宁夏、陕西、内蒙运来的粮食、麻油、盐、碱、药材、皮毛,被转运至河北、山东、河南、京津和晋中的平遥、太原等地的商铺货栈。东路运来的布匹、绸缎、煤油、茶叶、铁制品和洋货,又从这里发往各地。以致太原、平遥、汾阳、兰州、包头、银川市面上,卖的货物被统称为“碛口货”。
一天,这财主让儿子北上包头去采购一批大木船,要他必须装满48只船的货,而且还得是什么货便宜、什么货碛口没有,就装什么货。儿子思量,这包头城里的羊绒、皮毛、药材虽说便宜,可碛口都有,肯定不行。便四处打听,多方探寻,却没有找到既便宜而碛口又没有的东西。
无奈中整日在街上闲遛,肚子开始咕咕叫,就信步来到一个卖荞面饸饹的小吃摊儿。但见摊主正在忙活着和面,做饸饹。一口半米直径的生铁大锅架在灶上,锅上支一硬木的饸饹床,正在往热气腾腾的锅里压制饸络。饸络是西北最寻常的美味,以荞麦面做的最为地道。夏天可凉食,冬季则以冒为主。所谓“冒”,即以饸饹盛碗中,用大勺舀取锅里的沸汤过几遍,再添汤,加葱花或蒜苗、香菜、臊子、盐、香油、大油或牛羊油,最后再加芥末、油泼辣椒。冬天里,端上热腾腾的那一大碗,尽兴地嘶溜,会让人周身寒气尽退,脑壳子油汗乱滚,大有“天王老子地王爷,除去饸饹就是我”的豪气。
饥肠辘辘的这位公子,吃着冒饸饹,忽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碛口没有人做,价钱又便宜的上好货吗?于是他开口要买荞面饸饹,条件是,必须按他吃的做法,一碗碗地加工不许偷工减料,并且一次给付了一半的定金。这下子急坏了小老板。他这辈子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并且还得一下子做这么多,只得找来几家同行,就这么一碗碗地做,一碗碗地再倒入准备好的柳条篓子里,装满一篓子就用木盖封好,外加皮纸密封。就这样,连轴转忙活了半个月,终于装满了四十八只大木船。
浩荡的船队沿浑浊的黄河,一路南下回到了碛口。土财主见儿子安全地满载而回,自是满心欢喜,心里赞许:“我儿能挑大梁了。”到了晚上,待儿子忙活完回到家,将来去的情况向父亲一一讲述。财主
知道了船上的柳条篓子里装的货时,当时就懵了。怎么办?这事既不能传出去,还不能大规模地往黄河里头倒,家里的生意又忙得抽不出空闲人手,只有腾出家里所有的库房先把货存起来,容日后再想办法处理掉。这一放,就是一季。当时正是夏天,这仓库里的货可就变了味儿,招来了无数的苍蝇。没别的办法,只能将仓库的门窗封死,不至于臭气四溢。渐渐地,臭味不知不觉地没了。这财主好奇心驱使打开了库房,揭开封纸盖子一瞧,老天爷,满篓子的荞面饸饹都变成了黑黢黢的老黑酱了。要知道,在山西,老陈醋是晋人须臾不可少的调味品,而这老黑酱当地却很少。
精明的财主急忙要伙计采购小篓子,把这些东西重新分装,径直发往平遥等地,竟然奇货可居,供不应求。这家商号从此就一直做这独门子生意,直到赚了个盆满钵满。好多年过去了,愣是没人知道其中的秘密。
这个故事戏说的成分挺大的,但是,我却固执地宁愿相信它是真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