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字的由来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阳市

一、眭姓的源流
根据历史的传说:“眭姓是肥子国的后裔,原为姓圭,有圭王皇帝。其后裔怕受害而累及全族,改为眭姓”。上面所说的肥子国根据史书的记载,是春秋时代肥国被晋国灭亡之后。肥国国王绵皋被晋国安置的地方名称,其地址在现今的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眭姓为肥子国后裔的传说,在昔阳县眭姓成员聚居的十余个村庄,以及河北省赞皇县两个村庄,临城县的一个村庄,高邑县的三个村庄的,眭姓子弟都是人人皆知的。而且东冶头村庄的其它姓氏,或附近村庄的群众也知道这种传说。从昔阳全县来说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知识分子一谈起肥子国在昔阳县的遗址,就要联系到它的后裔是眭姓。昔阳县政协出版的《昔阳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关于肥子国的传说与考证”一文中就明确的写着:“现在东冶头姓“眭”的
人,就是肥人的后裔”。(见该书11页)
这种传说不仅是肥子国遗址附近村庄眭姓后裔知道,而远在江苏省丹阳县、镇江市的眭姓后裔也是知道的。在1965年春天,有一位研究生到我所工作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部做化学实验,她叫眭秀楣,是镇江市人。一天我们相互攀谈起来,她说,在她来北京做研究生时,曾到上海市向她的伯父眭震深辞行。她伯父对她说:“你到北京后接触的人多了,见识也广了,你打问一下肥子国在什么地方,就知道咱们眭姓的发源地了。咱们眭姓是肥子国的后裔,原为姓圭,为怕圭姓有人犯罪累及全族,而改为眭姓。可是肥子国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不知道,你要多加询问”。我听了她的叙述之后认为与我们那里的传说是一致的,当即对她说:“肥子国在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是我的家乡所在地。你们那里对肥子国与眭姓的传说与我们家乡的传说是一致的”。
山西省昔阳县与江苏省的丹阳县、镇江市相距一千多公里,隔着黄河与长江和千山万水。在过去交通不便,讯息闭塞的情况下,两地眭姓族人根本没有联系,是互不了解的。在我幼小的时候曾听到我祖父与父亲、叔父们说过“丹阳县有姓眭的后裔”,他们是从书本上看到的。而我是在1949年进入城市之后,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看到的。在眭字的条目下,有眭烨、眭石等人,都是丹阳县人,是明朝的进士,做过大官。但两地眭姓并无联系。我与眭秀楣的谈话,可以说是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之内与距离一千公里之外两地的眭姓第一次沟通了关系。
1992年11月份我在访问陕西省大荔县的眭家村与澄城县的寺前村眭姓后裔时,他们说是从山西省迁来的,但不知是在山西省的什么县,什么村庄。关于眭姓是肥子国的后裔,由姓圭改为姓眭的传说即是一致的。由此看来眭姓是肥子国后裔的传说,是可信的。
肥子国是在什么时候与什么原因下,建立在现在的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这个地方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肥子国的前身叫做肥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所在的地址是现在河北省藁城县境内。现在的昔阳县是春秋时代东山皋落氏的所在地,东山皋落氏被晋国灭亡之后,即归晋国所管辖,后划归赵国所有。西汉时定名为沾(音dian电)县,后汉时改名为乐(音lao烙)平县,直到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才改为昔阳县。东冶头镇是一个小城,建于春秋鲁昭公时代。既叫肥子国,又叫昔阳城,是一个地方有两个名字的特殊小城。《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晋伐鲜虞。“晋苟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国将肥国国王绵皋软禁到东冶头镇这个小城里。因为是肥国国王绵皋属于子级,给这个小城定名为肥子国,而不叫做肥国。这就是东冶头镇这个小城在春秋时代名为肥子国的来源。
在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时,晋国又灭亡了鼓国(鼓国在现在河北省晋州市区),把鼓国国王鸢鞮也软禁到肥子国的城中,又给加了一个名字叫做昔阳城(昔阳原来是为鼓国都城的名字)。这就是东冶头镇在春秋时代又叫昔阳城的来源。于是形成了一个小城有两个名字,而且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现在的昔阳县的名字就是沿用了春秋时代昔阳城的名字。

SYS银色耳钉映衬出的高傲(2014-10-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