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石器时期青莲岗文化的发祥地,淮安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的古楚文化,是闻名全国的名人故里、革命老区和史家重叙的商榷重关、运河都市。1986年,淮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民俗文化概览
淮安十番
淮安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音乐形式。明末清初以来,民间艺人对当时流行的昆曲进行改造,加进锣鼓打击乐器、各种管弦乐器,插入诗词咏唱。因为有锣鼓成分,故又称"锣鼓昆曲"、"武昆"。演奏时管弦声、歌喉声、锣鼓声交相辉映,此起彼伏,实为极其和谐的交响乐。反复十奏,形式多变,旋律优美动听,音调跌宕起伏极富抒情色彩。演奏时需要很多人,民间艺人结成十番"堂子"许多个,应请参加庙会或家庭喜庆演奏,以"良安堂子"、"敬安堂子"和"普安堂子"较为有名。乾隆以来,士大夫家乐亦习此乐,经常在家中演奏。十番曲牌很多,如《金盆捞月》、《金索乐》、《十二红》、《到春来》、《小系板》等。道光年间,民间乐师孙毓卿又作了一些改革,更趋成熟。现尚存15个曲目,24个曲牌,21首锣鼓字谱。
花跷扑蝶
花跷扑蝶淮安民间的一种花跷舞蹈。表演者踩在2尺多高的花跷上,表演各种动作。男扮顽童,手持折扇,女扮蝶女,手持吊着蝴蝶的长竿。他们运用腾空辟叉、滑叉、挺身前空翻、抱腿侧身翻、后滚翻、偏腿、蹉步、旋子等优美高难舞蹈,作多次猛扑、轻扑、快扑、慢扑、空中扑、花上扑等不同姿势的扑蝶嬉戏。折扇在手中也魔术般地作破损、完好、多瓣等变化。此舞在泾口乡东作村最盛行,可追溯到7代以前的传人王连香。世代相传,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
跳判官
跳判官该舞蹈由12人共舞,其中有文武两名判官。前有两小鬼敲大锣,4小鬼手执钢叉,后跟文判官1名。文判戴面具,挂红须,穿绿袍,一手拿笔,一手拿折子。接着是4名脚夫抬一判架,武判坐在上面,一手拿阴阳扇,一手拿朝笏,宽肩,挺胸,捺屁股。舞蹈如果在行进中表演,则锣声大作,敲成"哐哐哐,嚓嚓嚓"的节奏,文判依节奏走麻花步,如醉汉一般。武判在架上表演,有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懒睡牙床等姿势,急如狂风暴雨,缓若柔指轻扣。抬架脚夫步伐一致,配合默契。如果在广场表演,首先由脚夫抬着判架绕场一周,打开场子,接着武判从判架上翻身着地,文判也同时空翻上场,文武判相对表演脱靴、抬背、倒骑毛驴、旋风腿等动作。中间文判向观众打开手中的折子,一面写着"善恶分明",另一面写着"天理昭彰"。车桥镇最盛行,世代相传,有数百年历史,有"神判"、"活判"之称。
淮剧
淮剧淮安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和流行地区。它主要是由农村秧歌、号子形成的"哩哩调",青苗会上僮子演唱的"香火戏",昆曲、徽班艺人带来的其他剧种剧目和唱腔逐渐混合发展而成的,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曲调有老淮调、下河调、拉调、靠把调、自由调,均用方言演唱。传统剧目早期有"九莲十三英"(剧目名称中均带"英"字或"莲"字),后经改革整理,有《白蛇传》、《杨家将》、《牙痕记》、《秦香莲》等,其中"断桥"、"告御状"、"河塘搬兵"等唱段家喻户晓,绝大多数人都会哼上几句。目前流行于上海与苏北地区。
博里农民画
博里农民画淮安农民业余爱作画,田头地上,灶壁屋墙,随时画上几笔,内容除传统的吉祥如意之类外,多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1949年后改在纸上作画,逐渐发展为农民画,以博里乡为最普遍。他们建立农民画苑,男女老幼从个人作画发展为画室集体作画,相互切磋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多次参展并获奖,许多作品被国家与省级馆收藏。潘宇的《农民小世界》等作品,曾飘洋过海到欧、美展览。1991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农民绘画画乡"。
东岳庙会
东岳庙会淮安东岳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很早以来,每年三月初一必出庙会一次。庙会有群众祈求消灾弥难的迷信活动,更主要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盛会。每行业都有一会,会的名称都要带有一个"安"字,另在前面冠以一个显示本行特点的字,如布业的叫"普安会",钱业的叫"文安会",还有"良安会"(粮业)、"履安会"(鞋业)、"燧安会"(厨业)等,多至三四十班。每一会里均有彩旗、牌灯、亭台、绸伞以及乐队仪仗。各会之间还穿插有高跷会、花鼓会、跳判、十番、花船、花担等各种杂耍游戏。队伍最后是总会,名曰"合安胜会"。东岳的神像就在总会队伍里抬着。出巡时间是上午10时左右,先由东岳庙庙祝"申表"请驾,发炮3响,击鼓3通,然后由地方上的8名最优秀的轿班选手,把东岳神像抬出,绕庭中铁鼎一周,飞速抬出庙门。抬此轿要求很严,必须步伐整齐,远望去,大轿直线飞驰,不许有丝毫颠簸倾斜。"起驾"后,先在老城热闹街市绕一圈,浩浩荡荡出北门,入夹城,经河下估衣街,至莲花街鬼神坛休息。此时东岳大帝开始"放告",即受理人们的诉状,有受了委屈无处告状者,此日可到这里告阴状。当然,只是出出气了事。至晚进城,彩灯五光十色,队伍像是一条火龙。也是一次群众节日盛会,各街道、各字号都装点一新,有的地方还高搭彩棚,大人小孩添置新衣,摩肩接踵,万人空巷,莫不欢欣鼓舞参与。参与演出的各会及各节目,莫不提前排演,精益求精;会上所用旗牌、轿伞等制作精美,绘画精细,鬼斧神工,舞蹈乐曲优美,这也是一次展示民间艺术天才与创造能力的盛会。
小人会
小人会此会以平桥镇最盛行。与东岳庙会一样,也有总会及各种分会。各分会名字中均带有一个"天"字,如种田的为"天农会",粮食行的为"天谷会",商业的为"天安会",首饰业的为"天宝会",理发业的为"天真会"等,共有28个分会。总会有会旗,还有会歌、会章;每会亦均有各自的会旗,服饰也各具特色。自清咸丰年间开始,每年三月初一,总会指挥各班会众列队前往东圣院落(又名兜土庵)敬香,礼拜弥勒佛,然后上街游行。各会队伍之间杂以花船、跑驴、蛤蜊精、杂耍等表演人员,跟着巡回演出。群众积极参与,街道上搭布棚、挂彩灯,商贸活动十分繁荣热闹。因是社会下层百工的盛会,故名小人会。近年来商贸娱乐气氛更浓,故又易名为"笑人会"。淮安其他地方也有小人会活动,如板闸等地,惟会期在4月18日。
都天庙会
都天庙会都天会也是许多地方都有的庙会。河下都天会为大都天会,每年5月16日出巡。出巡日,都天大帝像坐8人抬的绿纱大轿,前边有人鸣锣开道,后跟随仪仗执事,旗牌伞盖。再后面是仿东岳庙会做法,是各行业的班会,其中多出南货业的"宝安会"、家具行的"锲安会"、泥瓦匠的"成安会"。队伍中间亦有各种游乐表演人员,不停地表演挑花篮担、跑驴、补缸等民间舞蹈。河北都天会于5月26日出巡,俗称小都天会。后来规模逐渐超过河下,又多出编织业的"财安会"、腌切业的"鲁安会"、盐碱业的"民安会"。出会队伍中的表演项目亦较河下丰富多采,其中高跷高达8尺,还要表演跌打跳跃的"打飞脚",过桥上台阶,行走如飞,令人瞠目。车桥都天会则在4月20日出会,情况大致相似。
小淮绣
小淮绣淮安民间流行的女红工艺,主要用于鞋面、衣裙、童装、门帘、床围、帐沿、荷包等。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创新,形成独特风格。图案优美洗炼,题材丰富多样,色彩清雅明快,针工细腻精致。内容有喜鹊登梅、并蒂莲花、长命百岁、松柏常青、富贵长寿等,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童鞋等都有节令时尚,端午兴绣虎头,中秋兴绣荷藕和玉兔望月,到时家家赶绣,亦有以此为礼品亲友互相赠送。所用花样有民间艺人串街当场剪售,花线店里亦代售,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父亲,即开专门出售花线花边的小店。1949年后,吸收了新技术,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以钩针镶拼代替纯手工雕绣,手工制作与机绣并行。国营花边厂和从民间收购的绣品,远销欧美,饮誉海内外。
蒲编与苇编
蒲编与苇编淮安湖荡多,水面大,各地多植蒲苇,编织蒲苇为生活用品由来已久。芦苇可编成笆,笆可围为院墙,亦可作为屋墙、屋望,梁红玉守淮即织薄(笆)为屋。清代芦雁画家边寿民即住在蒲苇之间,其居名苇间书屋。苇篾可织席,席面有人字形、回字形等花纹,对称细匀美观。亦可编为摺席,可圈为囤子存粮。细苇可织芦帘遮阳避蚊。蒲叶可织蒲席,编蒲包、蒲扇、蒲鞋、蒲团(坐具)。原料到处都有,家家都有蒲苇织品,几乎人人都会编织。是淮安土产收购的主要对象,也是淮安主要副业之一。
中国结
中国结是江淮一带民间传统工艺编织饰物。利用粗细不等的红色圆带巧妙地编织成各种吉祥喜庆图案的挂饰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