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子贱和巫马施
宓子贱字不齐,巫马施字子期,二人均是孔子高才弟子,所谓“七十二贤”之一,经孔子推荐先后出任单父宰。
宓子贱初到单父,没有多少经验和办法,整日忧心忡忡,忙忙碌碌,弄得身心憔悴。后来求贤自辅,恭请当地贤人和德高望重者参与政事,即史书所谓“父事者三人,兄事者五人,友事者十一人。师事者五人”,以儒家学说为规范,施仁政,忠恕爱民,使民心悦服,百姓受到教化而归于“王道”。因宓子贱很会任用贤才,身不下堂,闲暇之余常鸣琴自娱。治单三年,单父物阜民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风淳俗美。《史纪》评价说:“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孔子也赞叹道:“尧舜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可惜宓子贱治理的是一个小地方。”他的德治达到政治的最高境界,史称“鸣琴而治”。
巫马施继任单父宰,他与宓子贱办法不同,勤勤恳恳,事必躬亲,于单父城西设“听讼台”,以体察民情。每天清早,星辰满天就出去工作,繁星闪烁才回来。终于取得政通人和,单父大治的结果。他的宵衣旰食,事必躬亲,勤政爱民的作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封建时代官吏认为:宓子贱警戒太高,一时学不来。学巫马施披星戴月爱民勤政比较现实,因此把巫马施视为典范。
宓子贱、巫马施“鸣琴戴星”一逸一劳,逸劳同治,异曲同工,被传为历史佳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