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和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极为重要,而且考古界对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已取得了基本的共识:“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农业文化是公元前6500~前5500年间的后李文化,此后发展起来的是公元前5500~前4300年间的北辛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6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间的海岱龙山文化。海岱龙山文化又发展成为一支同中原夏王朝差不多同时的岳石文化”。 山东古文化发展序列——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基本确立,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一伟大的成果,是我们的骄傲。
据近几十年来黄河三角洲的考古成果,可大致勾画商周之交以前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展概况:与后李文化相应的有邹平县邹平镇孙家遗址体现出的孙家文化、章丘西河文化等;与北辛文化相应的有邹平县苑城西南村遗址、张店浮山驿文化、章丘董东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相应的有广饶的傅家遗址、五村遗址,邹平的丁公遗址等;与龙山文化相应的有邹平鲍家遗址、博兴利城遗址等。与岳石文化相应的出土遗址所展示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聚落更多,有博兴县的苑城、利城,广饶县的西辛、营子、钟家等。
一、龙山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因1928年发现于章丘龙山镇而出名,经1930年和1931年两次发掘,确认这是一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后来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晚于大汶口文化,其绝对年代,据碳14测定,大约距今4600-4000年,即公元前2600—2000年。博兴县的龙山文化遗存,经调查有湖滨镇柳舒村东北的柳舒遗址、店子镇梨园村北的梨园遗址、店子镇利城村西南的利城遗址、兴福镇村高村北的村高遗址和店子镇辛耿村东的辛耿遗址等,尤以利戴遗址、村高遗址和利城遗址具有代表性。
1、利戴遗址
在考古发掘的遗迹、遗址和遗物中,陶器的变动是考察不同考古学文化层的一个标志,“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具特征的器物,也是一种考古学文化面貌特征最主要的代表。对比两种文化的陶器,更清楚地反映它们之间的异同”。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仍有泥质、夹砂两大类,色泽呈黑色,并有少量灰、红,一般采用轮制。博兴利戴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夹砂陶多于泥质陶,陶色以黑、褐陶为主,少量灰、红陶,器表以素面居多。泥质陶多经磨光处理,纹饰以弦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物组合以鬶、甗、鼎、盆、杯、器盖等较常见。从遗址出土的陶器特征看,陶器的器表以素面磨光为主,常见的纹饰基本都为凹弦纹或凸弦纹,未见鲁西地区常见的方格纹、渑纹。器物中有鲁东地区较常见的盉,而未发现鲁西常见素面鬲,出土的实足鬶与潍县(今潍坊市)鲁家口遗址相近,实足甗与潍坊姚官庄相似。由此可以认为,该遗址文化面貌与潍坊姚官庄、鲁家口和青州凤凰台等遗址比较相近,而与西部的章丘城子崖和邹平丁公等遗址略有区别,这或许与发现的遗物少有关。
2、其它龙山文化遗存
村高遗址:遗址发现于1981年,位于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北3公里处,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200米。遗址中采集到的龙山陶器以加砂红陶、黑桃为主,纹饰有弦纹、堆纹,器形有鬶、罐、鼎等。同时还采集到商周时期的遗物,有夹砂红陶渑纹鬲、泥质灰陶等,此外还发现汉代文化遗存。
利城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18公里,今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00米处,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1981年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处地表布满商周和汉代器皿残片,30厘米以下是龙山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并收集到石斧、石凿、石铲等石器和鬶、鼎、鬲、豆、罐、盆等陶器及残片。 二、岳石文化遗存 岳石文化,最早是在山东平度东岳石村发现的,因而命名为岳石文化。岳石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其绝对年代,据碳14测定,大致距今4000—3600年前后,也就是公元前2000—1600年,大体相当于传说中的夏王朝时期。博兴境内的岳石文化遗存,大多叠压在其它遗址下面,经调查的有博兴镇东河东村南的东河东遗址、店子镇大肖村南的大肖遗址、纯化镇曹家村西南的曹家遗址、湖滨镇院庄村南的院庄遗址、博兴镇椒园村东的椒园遗址、店子镇北营村东北的北营遗址等。
在众多岳石文化遗址中,又以寨卞遗址和两处薄姑城遗址具有代表性。
1、寨卞遗址
又称薄姑城遗址,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卞村北1公里处,东西长38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 15万余平方米,以商周时期为主的遗址,兼有龙山文化及战国至汉代遗存。1981年进行调查时,从地面采集大片鼎、罐、盆、石镰、瓦当、网坠、纺轮、器盖和大量鬲、规鬲、鼎等器物残片。时代较早的器物,陶质多夹砂,陶色以黑色为主,兼有红、褐色,纹饰多弦纹、附加堆纹,兼有竹节、瓦棱纹或素面。时代较晚的器物,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以渑纹、弦纹、素面为主。1982和198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部分地段进行钻探,发现了 400米长的东城墙。墙基宽12米左右,夯窝径6—8厘米,夯土层厚8—10厘米。据此500米,还有一周高起的土岭,各边长约1500米。考察断定:长宽各400米的城墙是传说的蒲姑城内城的城墙,长宽各1500米的城墙是外城城墙。《续山东考古录》“博兴县”载:“蒲姑国城在东南十五里,今柳桥—蒲姑城与博昌城隔时水而甚近,蒲姑城在博昌西北数里耳。”民国《重修博兴县志》载:“蒲姑城,《通志》一作薄姑,又作姑棼,在县南十五里。”雍正《山东通志》卷九《古迹志》“博兴县”下“蒲姑城”云:“在县东南十五里柳桥社。一作薄姑,又作姑棼。”
2、商末至周蒲姑城
位于博兴县城东北7公里,博兴镇贤城村西北,面积约100万平方米。1981年县文物管理所在此探得城墙遗址,并采得鬲、鼎等遗物残片,为商周、汉代文化遗存。今贤城、城头两村均因于贤城遗址附近而得名。1987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博兴县文物管理所在该处探得长宽各1000米的城墙遗址。《尚书·蔡仲之命》:“成王即践奄,将迁其君蒲姑。”《续山东考古录》也记载说:“今县东北十里许有奄城,俗曰嫌城,即奄君所迁。” 现代考古学发现已经证明,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在中国今日的领域上遍地开花。至今已可大致确定的情形,在高原、湖泊、山地、河旁,均有自成体系的新石器文化茁长,然后互相影响,经过交流与刺激,汇合成后世中国文明的远祖。中国文明的源头,其实不必是在任何大河。 博兴境内众多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有力地证明这里曾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