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宫
“龙游宫”为荆山名胜,古址位于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红荆村。据史书记载和“好事者”实地考察:“龙游宫”遗址分为上下两院遗址:上院位于今红荆村东北方向约五十米处,占地约十亩;下院位于今红荆小学内,占地约七亩
“龙游宫”原名“景龙观”,始建于西汉。清乾隆《临潼县志》载:“棘店迤西五里,原半有龙游宫,相传为汉武帝游幸处,坡下有武帝庙,唐沈亚之为文祷雨武帝庙,即此”。又据清乾隆《临潼县志·人物志》说,有四川赤石城人王长曾居龙游宫,“汉武帝好神仙,延入宫中对弈。宫去长安百二十里,每晡必归。后车驾至宫,真人已尸解,遂赐名龙游真人”。棘店即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孙村,这里北宋曾设棘店镇。其西五里即今振兴街道办红荆村。唐长庆三年(823年)正月,栎阳县尉沈亚之曾在此祈雨,有其所作《祠汉武帝祈雨文》传世。
相传唐初,龙游宫住着一位名叫姜飞雄的铁冠道人。唐太宗李世民常到此与铁冠道人对弈,每局必输,叹铁冠道人棋艺超群,尊称为道仙,并辟“龙游宫”为皇家道观,名盛一时。此时,这里建筑宏伟,幽雅清静,景色宜人,院内有一棵粗壮高大的古柏、一通碑石、一眼水井,被传为“一柏一石一眼井”。闻者,无不叹其宏大矣!就是现在很多当地人还会用“一柏一石一眼井”说给你听,并且叫你猜一猜是什么呢!
据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富平县条记载:“汉武帝庙,县南二十里。”又云“棘店镇,县南二十里。”据考证棘店镇即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的坡底孙村。其所云汉武帝庙与棘店镇同在富平县南二十里,当指龙游宫也。该志又载富平县龙游里在县南,管邨二十二。其云龙游里,概与龙游宫有关。
明代嘉靖年间,龙游宫曾得到一次大规模的重修。2008年12月阎良区文化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于红荆小学东北的水渠内发现了嘉靖年间重修龙游宫的碑石。碑额为明代三原大儒马理先生所篆,碑文为富平杨爵撰文,乔邦靖书丹。马理和杨爵都是当时有名的诤臣,杨爵与海瑞齐名,时称“南海北杨”。杨爵是嘉靖八年(1529)进士,卒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故该碑应当立于1529年---1549年之间。碑文记述龙游宫建于汉代,是龙游宫身世的有力证明。该碑记出自名人之手,且目前发现仅此一通,弥足珍贵。
1862年,龙游宫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地信士捐资重修龙游宫,碑石二十年前尚在。今佚。
据红荆村村民陈顺义讲,龙游宫上院在清末毁坏后,再未重修,其遗址解放初仍依稀可辨。上院位于今红荆小学西北荆山半原,属红荆村杨任组的耕地。一条上原路从遗址东部穿过。上院坐西向东,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山门外原为上原的一条道路。院内正西和正南均有一处建筑遗址,北面的土崖上凿有三孔窑洞,内有神像残迹。窑洞前和西大殿遗址前各有一通碑石。碑石在解放后被陕西碑林博物馆征集,唯村一龟型碑座被当地村民收藏。碑座头部已残,残长125cm,宽97 cm,高52 cm,从残存的碑座可知背身厚33cm。最为称奇的还要算上原东南部的一颗古柏树,这棵柏树枝繁叶茂,直径一米有余。树枝形态各异,其中有一支呈狮子滚绣球状,栩栩如生。陈顺义小时常和伙伴攀爬到树上戏耍,向南望去,渭河平原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可以望见骊山和高陵县的昭慧寺塔,令人心旷神怡。
下院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得到重修,一直保存到上世纪60年代。下院东西约60米,南北约70米。1938年,下院内设龙游宫小学(今红荆小学),山门被改成中山式门楼。院内北高南低,院内东部有三间歇山式建筑,为娘娘殿。院内正北为七间阔的大殿,基址高出南部一米多。只记得大殿内有神像,具体供奉的谁,已无法说清。大殿西南有一药王洞。上世纪60年代上述龙游宫的建筑被全部拆除。
祠汉武帝祈雨文
唐 沈亚之
维长庆三年正月己巳,栎阳尉沈亚之承命于大京兆。以岁旱,用乾肉清醪恭祀於汉武皇帝之祠下,因巫人以达其祝语。呜呼!阴阳水旱,其司惟神。五行六气,神得而均。如愆作炎,神何为仁?惟神者帝汉日,何祥不臻,雍熙滂洋,甘露麒麟。人荷其泽,亦仰如春。气配高明,没而为神。居满必诛,居抑必申。今者献阳始岁,亢而为屯。草木蔽萌,塞脉沈津。不蒸不泄,逾於十旬。雨师慢傲,尸违不宾。潜深骄高,枯此下人。风伯嚣戏,簸陶浓尘,溃为凝霾,坌若颓云。鸿混突渤,上蒙无垠。掩蔽光明,以垢春晨。彼风伯雨师,皆神所司。处位不职,荒役不袛。神假之权,使之用为。上帝如怒,其殃孰罹。神明胡不督其稽,察其欺。坏法者戮,後期者笞。然後泰阳蒸云,雨膏以时。发生有涯,农力有施。今官庶并诚,虔虔於祠。集於宫室,鼓舞弹吹。神其听之,无敢苟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