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的元宵节

家乡区县: 台州市仙居县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在我的家乡仙居,元宵节要煮咸肉粥,这与别的地方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有所不同。我猜想这与人们节俭的生活习俗有关。因为在两千多年的农耕生活中,老百姓的生活很少有富足的时候,平日里多是瓜菜芋薯度日,只有在过年时才有鸡鸭鱼肉大快朵颐,过年货办得多,吃到元宵节时,还有猪肉、猪骨、油泡、泡鲞等剩余,虽没有变质,但总不新鲜了,扔掉自然心疼,于是主妇们将之拾掇拾掇,煮成一锅咸肉粥,既有避免浪费的意思,又预示着吃完这锅咸肉粥,春节算是真正过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接下来就是春耕大忙了。

我的家乡仙居元宵节有上坟祭祖的习俗。人们在欢度春节的喜庆日子里,难免会想到寂寞冷清的祖先们,于是在元宵节这一天,阖家出动,去祖先坟前点亮几支蜡烛,给祖先们带去光明和温暖,让祖先们也分享一点春节的喜庆,这是不忘根本,“孝”字当先的好传统。

元宵节的另一个习俗,是家家户户讲究“间间亮”,无论住人不住人,每间房子都要有灯光,我年幼时曾见到人们在猪栏里也点上一根蜡烛,元宵之夜村子里到处灯火通明。据说这个习俗与戚继光抗倭有关,那年临近元宵,倭寇兵败,残兵败将逃到村子里,趁黑夜躲在村民的猪牛栏、墙旮旯里。村民帮助戚继光清剿倭寇,遂在每间房子点上灯,让倭寇无处遁形。我想这件事多半是杜撰的,但却反映了老百姓渴盼和平、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美好心愿,因而“间间亮”这个习俗流传至今,也必将流传千古。

元宵节最精彩也最吸引人的习俗是赏灯。辛弃疾在《青玉案》一诗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生动再现了当年都市元宵夜赏灯的热闹场面。我们仙居虽是山区县,但却有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针刺无骨花灯,元宵夜赏灯那真是大饱眼福,十分过瘾。

针刺无骨花灯无骨无梁,乃是用针刺彩纸,裱糊成灯,灯形小巧玲珑,美轮美奂,里面点亮后(过去是蜡烛,现在是灯珠),千万针孔如繁星满天,又如珍珠匝地,美不胜收。她的发源地是仙居皤滩,而我家的居住地白塔镇高迁上屋村则以长旗灯著称,这也是针刺无骨花灯的一种,乃是在一根直立的五米多高的竹杠上,扎上数层横梁,梁上挂满针刺无骨花灯,打老远就能看见了。当然,长旗灯保持平衡殊非易事,必须在竹竿顶上往四个方向拉绳固定。每年收完秋,村里老年协会就组织心灵手巧的村民制作长旗灯,到元宵节夜里供人们观赏。

元宵佳节,家乡仙居的许多习俗千年传承,经久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一朵美丽迷人的浪花。

midsummer(2014-10-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