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染绿意
融安是水路之旅的起点。柚子花开的季节正逢旱年,本以为旱年之下,江水要见底,船舶要搁在滩岸上。不曾想一路顺融水而上只见航道繁忙,丝毫没有大旱的迹象。到融安恰是晌午,北方这会儿还是倒春寒,这里,却是连长褂的衣衫都有些穿不住了。
一座大桥将融安县城分为东西两座城,翠绿的江水荡漾而过。东城就像国内大多数飞速发展的城镇一般,膨胀、喧嚣并且没有个性地生长着。城中的商业街上挤满了五花八门的店铺,婚纱影楼的宣传活动挺像是选秀节目,周边围着一群张大了嘴呵呵憨笑的人群。道路两旁全是些贩卖水果的小商小贩,柚子是去年存下的,融安的柚子特别有名气,甜得像蜜。可这过了年的柚子却有些失了身份,嚼在嘴里干巴巴的似在吃糖纸。
城里人出入多是骑电单车或是乘坐摩的。融安的摩的挺有意思,乘客和司机并排坐,坐在车上乘客和司机一起颠来晃去,好像公园里的碰碰车,无论去哪都不过两三块钱。听说我想乘船去丹州,摩的司机王婶很费解。她说,县城里每天都有数班车去丹州,半个小时就到。班船是个落伍的家伙,就连深山里来县城置办货物的侗人都晓得汽车经济,你还要去乘那老船!一番话弄得我不知如何作答。
老城江边的码头上停着十几条木船。一艘写着“融客”字样的长船正在装载货物,船老板指挥着搬运工码放大大小小的纸箱和编织袋。我跑过去问,这船什么时候起航。船老板满脸好奇地答道,明早8点。我有些沮丧,接着问他今天是否还有船去富禄或是丹州方向。他热心地指点我,船没了你去坐车吧。
挨着江边码头是融安的骑楼老街。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公路建设和运输不像今日这般发达便捷。这一带的货运客运主要是通过融江水路,来自广东和云贵的商人通过这条水路运载他们的货物,融安过去就是这条黄金水道上最大的客货中转站。现在遗留下来的骑楼老街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只是少了往日的繁华。据老人讲,过去这条街上骑楼的主人多是广东、福建和云贵一带往来的商人,他们在此一住十数载,有些甚至连家眷都迁徙过来。渐渐形成了融江上的一个大型商业集散地,曾有裕生号、德纪号、兴安号等几个大型的商业公司垄断菜油、桐油、棉纱、布匹和木材的生意,德昌号和福仁号则垄断了药材生意。每天街面上成交的生意要用数百条2吨大船才能输送出去,那时候的融江水道远比今日繁忙。
现今能够触摸历史的地方正在逐步被从人们的生活中铲去,融安的老街却是鲜有的净土,它就像是一去不返的岁月,毫无生气静静地伴随着流淌而过的江水。幸亏融安在江对岸建了新城区,不然恐怕这里早已面目全非。老街上能见到的多是些老年人,他们坐在骑楼下的阴凉处打纸牌推1。
在融安的第一个清晨,我挣扎着起了个大早还是没能赶上客船。码头上只剩下三两个搬运工在那里等着送早点过来的家人,他们用布袋抽打着衣裤上的面灰,扬起的粉尘把整个人都包裹在里面。其中一个人告诉我,班船其实没有固定的开船时间,货物装满了,人也上得差不多时就开船,今天有3班船都是早上不到7点就离开码头奔丹州方向去了。立在码头上发呆思量着该怎么办,是大包小包地把行李扛回旅店继续等待一天,还是干脆图个方便乘车去丹州?
黄老汉是个朴实的人,他家在江水边的老街上,但一天到晚除去睡觉的时间里他和老伴都是在船上度过,就连一日三餐都是在船上做船上吃。大白是他家里养的一条狗,我认识它之前这狗是没有名字的。黄老汉邀我上船与他们一起吃早餐,那狗就对我狂呼乱吼,等我上了船它便友好的如同一家人,看来不上一条船不是一家人。他家有两条船,一条大些的平时载些货物往来于江上的小镇,小一些的正在装马达,具体做什么用途,他还在琢磨,只是和我说,小船有了马达就可以跟小汽车赛跑。听说我只到丹州,黄老汉表示他可以载我去,船费70元,他怕我觉得贵,一再表示这是很实在的价格。要不就只能等到来日清晨坐客船。他工作做得到位,我决定包他的小船前往丹州。
少数民族风情
从融安到丹州水路距离35公里,船开动起来人也变得兴奋。两岸是翠色的竹林,江上偶见采沙船轰隆隆地工作着,翻起的砾石在江中形成一个个小岛。行出十几里后,采沙船渐渐少了,江水也变得清可见底。
丹州,融江上一个很大的岛屿,形状细长似桃核。曾是广西三江县的旧治,之前叫怀远县,现在小岛古城保存尚且完好,是国内鲜见的水上古城。黄老汉的船开了两个半小时到达丹州。这里自古就有3个码头。每个码头的功能不同,北面的码头主要用作岛上的居民外出或是游人上岛摆渡使用,东面的码头是货船用来停靠的港口,每天经过丹州的客船会在西面靠岸接送搭船上行下往的乘客。
在码头上我和黄老汉告别,沿石阶上行,四下环视发现这岛竟是被柚子树包裹着的。正值柚花盛开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花香。轻轻的喘息都会让这香气灌满肺腑,说不上的好心情。行不多时便进了古城,街口有几家酿制米酒的铺子,新酒还闷在热乎乎的锅灶上,酒酿香气早就蹿出了酒坊,掺进柚子花的香味儿里。我是北方人,之前不曾有过这样与柚花香味如此亲密的接触。后来想想,对丹州的记忆是和那香气连接在一起的。在那个时候就连岛上的居民都是半醉半醒地在香气中徘徊。
老人的休闲活动
丹州岛上的居民各自有一方天地。这里的人家都有庭院,院落中必不可少的绿植是柚子树,有闲情的人会用花卉加以点缀。古城规划中将半数以上的临街院落设置为有条件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里古城内依然一片清静,游人的欢笑被淹没在柚子树丛中,街道上会偶见擎着画板坐在小凳上写生的柳州美院学生。这让我想起了10年前的丽江古城也是这样原真的味道。穿过一片桃树林是建于明代的丹州书院,现在这里是丹州小学。
书院旁是一大片柚子林,远离古城主街更显安逸,我便决定投宿在柚林边的农家。农家的主人是对老夫妇,儿子儿媳结婚后搬到融安城里去住了,他们把儿子年初结婚时用的新房腾出来让我住。房间有一个客厅和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望出去就是柚子林。老夫妇虽然不善言谈,但并不把我当外人。自从我住进这里,他们一日三餐便多添出几道菜品,有时我外出闲逛回来晚了,两位老人就在院门口与邻居边聊天边等我。几次下来我觉得颇为过意不去,叫他们不要等,老人却说,既然住进自家就是一家人要一起吃饭,不能吃旧菜旧饭。
古城实在是小,随便走走就能看个彻底。北面闽粤会馆旧址边有个没名儿的小酒坊,酒坊主人酿的米酒是古城内居民婚丧嫁娶时招待宾朋的首选。酒坊主人唤我停下来歇息,他说,上了岛就是停着,别转来转去看着眼晕。进到主人家里,地上叠满用红纸封着的一坛坛米酒,他随便开了一坛说要与我喝尽才能放我走。交情也是在这酒香中酿下的,他只是说话吓唬了我,并未真让我饮尽坛中的酒。
岛上小住两日感觉自己已经是本地人,街上遇到打过照面的人都会点头招呼一下。马师傅是我在将要离开的前一天相识的,城内主街上经营着一个乐器店铺,他用山上的竹子做各种各样的乐器。马师傅是丹州本地人,却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和我交流,这让我很奇怪。他说,早些年自己喜欢乐器,只是丹州太小,难碰到和他一样痴迷的知己。后来一个东北的音乐老师来这里游览,两人结识成了莫逆,东北老师学走了他的制笛技术,他学走了东北老师的纯正东北话。每天岛上的小孩子放学后会来他家的小店铺学习吹笛子、巴乌或是葫芦丝,满屋子混合曲调乱飞,呜哩哇啦、滴滴答答响彻古城的黄昏。
我是踏着清晨的薄雾离开丹州古城的,途经古城老街遇到习惯起早的马师傅,他执意陪我到西码头等班船。融安的班船有时走得早,有时走得晚,7点后再多等一两个钟头也是常事。我们坐在岸边的鹅卵石上,马师傅掏出腰间的笛子吹着曲调,一边吹一边还停下来和我解释,年前得了面瘫嘴有些漏风,曲子吹得不如先前理想。正说着,远处传来了马达声。
融安
水路: 融安是融江上最大的水路码头,这里每天都有往来于各地的班船。前往丹州的班船在老城区骑楼街码头出发,每天两到三班,船票15元,发船时间都是在清晨5点至8点间,不过以个人的经验,班船7点前基本上就都走了,他们并不按照事先说好的时间发船。如果实在赶不上班船,也可以包当地渔民的小船前往丹州,较为合理的费用是80元左右。无论班船还是小渔船从融安到达丹州都需要2个多小时。
交通:柳州每天有很多班车开往融安,票价15元,桂林每日3班车开往融安,票价25元,融安城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三轮车,看远近收取车费2到3元。
住宿:融安的新区江边和商业街一带有很多小旅馆,通常30元每人。商业街上较高档些的酒店标准间约120元。
美食:新城区的江边码头上有几家大排档,广场周边有许多烤鱼馆,每条售价30元的烤鱼够两人食用。老区市场里有很多鲜轧米粉,粥铺一餐下来花费不到10元钱。
丹州
水路:丹州有3个码头。从融安过来的客船都是停靠丹州岛西码头,如果是包船一般都会停在东码头,乘车到丹州车子会停在对岸,坐摆渡到北码头。融安前往老堡基本上都是坐过路班船,票价40元。在这里很难包到小船前往老堡,因为路途过于遥远,中间还要过水坝,一般没有船夫愿意去,即使去的话也肯定是天价。到老堡的过路船每早7点到10点间路过西码头,最好早点去码头上等,不然错过了就要再等一天。
住宿:丹州岛上大大小小的农家乐有几十家。因为游客稀少,很多农家住宿都是有名无实。建议随自己喜好的地理位置选择农家住宿,推荐丹州书院正门向南的一家无名农家,主人是夫妇两人,一晚住宿加三餐收费40元。这里能够看到远处的江水,丹州书院和成片的柚子林。
美食:丹州最有名的要数老腊肉,几乎每个农家都有腊肉制作,住在谁家请主人烹饪就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