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活力的祠堂“新生”

家乡区县: 河源市紫金县

“乡愁”是每个游子都会有的,家乡对于每位“游子”来说都有那么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当然每个地方也有自己特有的代表“乡愁”的设置或者建筑,而河源紫金县蓝塘镇的邓氏宗祠内设有农家书屋,是当地乡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一句话。的确,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尤其是承载更多童年记忆的古祠堂、旧村落,轻易就能触碰到人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已经意识到“留住乡愁”的重要性,原本以族人自筹资金、自发修缮的祠堂保护工作,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支持,不少祠堂更是以书画院、青年工作坊等新的形式,留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
民间祠堂修复,基层政府“给力”

除了一些已经列入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外,广东各地多数祠堂的修复仍以民间自发为主,但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不少基层政府越来越“给力”了,并逐渐加入到对祠堂的保护和修复中来。
古祠堂换个“活法儿”设展馆培训班

政府现在介入祠堂修缮,除了文化保护、历史传承的目的外,也会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希望将祠堂打造成社区、村居的公共活动空间。祠堂资源十分丰富的顺德乐从也提出了“活化祠堂”的概念。位于乐从沙边村的何氏宗祠,该村建成一个青年工作坊,在征得族人同意的前提下,将整个祠堂改造成村居图书馆,并在周末针对年轻人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如青少年绘画、音乐艺术培训班、课程补习班等。

而在河源紫金县蓝塘镇,杜氏、邓氏、甘氏三大家族的宗祠,除了凝聚宗亲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文化中心”的作用,这些祠堂分别设有“宝田文化珍藏馆”等展馆和农家书屋、书画展览厅,让文化传统通过宗祠代代相传。
参加故乡传统活动让游子和家更近了,除了打破传统宗族观念,将祠堂打造成本地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之外,不少地方还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活动,让村民尤其是走出家乡的年轻人定期返乡,聚在一起,共叙情谊。

W春凤(2014-10-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