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是武威文化的写实,位于城东南隅,复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清两代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逐渐完整,其“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文庙由儒学、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占地约2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儒学部分的忠烈、节孝祠和孔庙、文昌宫两组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古柏苍天,嘉树葱郁。富有我国古代建筑壮严雄伟的特点。文庙东南设有正门。影壁两边为两道门,东面叫“礼门”,西面叫“义路”。由礼门进入圣庙,影壁北面就是半月形的泮池和明正统四年所建主体建筑之一的棂星门。泮池中心原筑木构拱形桥,名曰“状元桥”,因木桥年久残损,现作石拱桥代替。棂星门,是一座牌楼式的木构建筑,四根粗壮的通天柱,将它分作三间门楼,门楼间又通过额枋等构件,巧妙地相互结合起来,翘檐飞角。正中走马板上前面书“棂星门”,背面书“太和元气”,用笔圆润遒劲,当为名家手笔。穿过棂星门,对面是装有金黄色泡钉的六扇朱红色戟门,又叫“大成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是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建在宽阔的1米多高的砖包台基上,雄伟而庄严,建筑尚存宋元风格。殿内原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现殿前有孔子行教像一尊。大成殿后的尊经阁,是凉州现存最为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文昌宫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建筑自成一组,古朴庄重。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内悬挂着从清康熙一直到民国200年间的几十块巨型匾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书法潇洒秀丽,堪为艺术珍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