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死亡真相考证(二)

家乡区县: 湖北省团风县

林彪死亡真相考证:坠机前已遭杀害

(二)导弹击落说

此说又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中国击落说,另一个分支是苏蒙击落说。

所谓被中国击落,是说毛泽东、周恩来见林彪叛逃,怕他逃往苏联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打回来,或在外策动、指挥中国内战,便下令解放军用地空导弹将林彪的座机击落了。

此说在林立果选中的“未婚妻”张宁的书中有过披露。张宁对林彪座机的坠落前后说法是不一致的。她在《张宁:自己写自己》一书中写道:“空军司令吴法宪,12日当夜与周恩来一起监视雷达跟踪情况,吴法宪与叶群关系密切,怕惹祸上身,主动建议道:‘要不要把它打下来?’周恩来当时是制止的。”但她在《尘劫》一书中,又借用第二炮兵一位转业军人的话说,飞机是被导弹打下来的。这位转业军人说:“当年出事时,我在基地当兵,我们接到开炮命令,不知道是什么目标,以后听到文件传达,心里才明白是林彪座机。”张宁问他是不是搞错了,打的恐怕是周宇驰劫持的飞机。这位转业军人笑道:“打直升机哪用导弹?周宇驰的直升机是在北京郊区迫降的,根本没用开炮。我们导弹发射的方向不是北京。我们用的是新式导弹,弹头进去反向爆炸,当时打伤了飞机。”

所谓被苏蒙击落,是说林彪座机越过中蒙边界后,由于事出突然,在苏蒙警戒雷达上出现大飞机回波,苏蒙方面以为是中国方面入侵的轰炸机,便发射地对空导弹,将其击落了。

此说的背景是:当时中苏、中蒙关系紧张,两年前即1969年3月,曾发生过珍宝岛事件,中苏两国边防部队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发生过武装冲突,差点酿成大规模战争。有消息说,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甚至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而蒙古追随苏联反华,苏联在中蒙边界陈有重兵,林彪座机进入的方向远程警戒雷达、防空导弹阵地不少,离温都尔汗不远的军用机场还驻有苏联的一个航空兵师。据林彪座机坠毁现场附近的蒙古老百姓称,曾听到一阵“难听”的“嗡嗡声”,看到“从西南向北飞过来一架冒着大火的飞机,飞得相当低,在巴图脑尔布苏木上空,绕图门山转了一圈,顺着扎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飞行,声音越来越大,大概不到20分钟,在苏布尔古盆地坠毁。当时没有听到大的爆炸声,只看到现场大火连天”。据此揣测,很可能是林彪座机被苏蒙导弹击中而坠毁。

被导弹击落的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导弹先将飞机击伤,然后飞机在试图迫降时坠毁,而不是被导弹打得凌空爆炸。这种导弹击落说还有一个重要根据:飞机机翼的翼根处,有一个直径40多厘米的大洞。

(三)迫降失事说

此说是坠机现场中方勘察人员、军内有关专家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此说认为256号飞机的坠毁,是迫降失败造成的。在漆黑的夜间,在异国不明的土地上,又是在没有地面组织指挥的情况下迫降,是极其危险的。这一点,林彪座机的飞行员肯定清楚。但飞机之所以要实施迫降,也是万不得已,原因是油料不够,已经无法继续飞行。三叉戟飞机加满油为21吨,9月12日晚从北京西郊机场飞往山海关时,没有加满,只加了15吨油。而林彪从山海关仓皇出逃时,由于急促,没有来得及加油。据估算,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时,油箱存油12。5吨,从山海关到坠毁地点,共飞行约120分钟,耗油约10吨左右,这样,飞机存油量只有2。5吨左右,而这时油箱还有一部分油,因为油泵抽不上来,不能使用。这样,飞机要为避开雷达继续低空飞行,最多只能飞20多分钟。尽管坠毁地点离温都尔汗的简易机场只有六七十公里,如果到那里降落的话油量是够的;但由于机上没有领航员,地面没有导航,夜间飞行员很难确定自己的确切位置,加上这是一条生疏航线,飞行员心情紧张——一则因为仓皇出逃,技术方面毫无准备;二则属于偷越国境,担心被苏蒙防空部队击落,这诸多因素,决定了飞行员急于夜间迫降求生。正是由于地形复杂,心情紧张,机组人员不齐——专机机组原本9人组成:机长、第一副驾驶、第二副驾驶、领航员、通讯员、主管机械师、机械师、特设师和空中女服务员。但匆忙登上专机的机组人员只有4人:机长潘景寅和3名机械师——没有地面导航,迫降动作又没有做好,结果导致了飞机的失事。失事飞机的机头方向,是往回飞的方向。

支持这一说法的还有时任蒙古人民革命党政治局委员的莫罗扎姆茨对记者的披露:“我们最先发现飞机时并非是其正穿越我们的国境,而是它已经飞越了我国领土,它向苏联人表示:‘让我们进入。’但苏联人拒绝了。我们得知如果此飞机继续飞行,它将被击落,这就是飞机当时为什么会掉头转弯。”莫罗扎姆茨说,他是在飞机坠毁几个月后,在一次与一位资深苏联军官的偶然聊天中获悉这一资讯的。

(四)机上搏斗说

此说认为飞机的失事,是因为飞机上发生了搏斗,导致飞机失去控制而坠毁。

1972年1月英国《新观察家》驻莫斯科记者报道说,他听苏联人讲,苏联专家把已经烧焦的林彪尸体整理出来,发现尸体上中了9颗子弹,呈蜂窝形。而在温都尔汗的坠机现场,也发现了散乱的几把手枪和多发子弹。这位记者和这家报纸的意思是想证明,机上有人得知林彪要叛党叛国,于是向林彪开枪,引起混战和搏斗,导致飞机失去控制,从而机毁人亡。

(五)自杀殉职说

此说将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驾驶员潘景寅身上,基于对潘景寅是位优秀的忠诚于祖国的飞行员的分析而成。

此说认为,潘景寅原先并不知道林彪要往苏联跑,他以为林彪要连夜回北京,或者去大连、广州。作为林彪专机的机长,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技术上讲,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忠诚可靠的。平时,潘景寅当然是绝对服从林彪、叶群、林立果命令的,林彪、叶群、林立果让他往哪里飞,他就往哪里飞,不会打半点折扣。但当林彪、叶群、林立果命令他越过边界,飞往蒙古、苏联的时候,他动摇了。他很明白飞出国境意味着什么,很明白“苏修”、“蒙修”都是中国的敌人,也很明白叛党叛国这个罪名的极端严重性,那样不但会葬送他本人的政治生命,还会连累他的家人,使他们一夜之间变成反革命家属。况且,林彪的叛逃会在国内外引起严重后果,给祖国和人民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受党教育多年的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横下一条心,不惜和飞机同归于尽,也要粉碎林彪叛国投敌的罪恶阴谋。于是,他采取了看起来是因油料不够而迫降逃生,实际上是用自杀殉职来报答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用同归于尽来中止林彪可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壮烈行动。

此说有邓小平的一段话作根据。1980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费尔谈到“九一三”事件时说:“据我个人判断,飞行员是个好人,因为有同样一架飞机带了大量的党和国家机密材料准备飞到苏联去,就是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发现问题后,经过搏斗,飞机被迫降,但这个飞行员被打死了。”按照邓小平的逻辑和推断,既然“同样一架飞机”的飞行员是个好人,可以英勇搏斗,那么256号专机上的飞行员也是个好人,也就不排除他采取自杀殉职行动的可能性。

我为家乡代言,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z_fanny    期待你的关注哟~O(∩_∩)O~

广技师天河学院-张凡的个人博客         广技师天河学院-张凡的新浪微博

人见人爱_喵小姐(2014-10-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