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日益腾飞的教育事业

家乡区县: 武威市凉州区


全区现有大中专院校11所,中小学614所,博物馆、文化场馆、体育馆、艺术馆、图书馆、影剧院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等设施齐全,广播电视、“双拥工作”、档案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凉州历史悠久,教育源远流长。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区” 的战略,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绩斐然。   基础教育长足发展。1985年,全区普及了初等教育。1995年,“两基” 工作通过省级验收。1996年,被原国家教委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实现“普九” 的县、市、区之一。近年来,狠抓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工作,目前,全区初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9%以上, 初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98%以上。全区共有中小学570所, 其中小学492所,初级中学66所,完全中学12所;在校学生19.9万人,其中小学12.6万人,初中6.2万人,高中1.1万人。为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2000年,成立了全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01年,境内有1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3所学校被确定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幼儿教育发展迅速。1980年以来,在政府办园的同时,部门、集体及个人积极兴办幼儿园, 开设学前班,形成了以市区办园为示范、乡村办园为主体、企业及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幼儿教育格局。目前,全区有幼儿园361所,在园幼儿2万多人;学前班199个,在班儿童4400多人。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各级各类幼儿园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幼教队伍专业化程度及业务素质大大提高, 全区有16所幼儿园达到二类及以上标准。   职业教育异军突起。 为使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1983年起, 积极改建和兴办农职业中学,逐步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目前全区有职业中专、中学5所,在校学生1200多人。同时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 大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开办了“三加一”职业班,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日趋完善。 1988年, 经省、 地验收,全区达到了“基本扫除文盲单位” 标准。之后,各乡镇、村相继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490多所,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年培训农民达10万多人次。1994年,凉州区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1995年,全区达到国务院颁布的“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单位” 。目前全区有24所乡镇农技校达到省颁“丙级” 标准。成人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参加自学考试、上电大及成人大中专院校接受继续教育的干部、职工成千上万,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区及乡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 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53所学校建起了教学办公楼, 大部分的学校实现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硬化。 同时,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区中小学基本配备了电视机、 录放像机、投影仪、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教学设备, 装备计算机4500多台,建立用于远程教育的卫星地面接收站400多座。建成了凉州区教育网,部分学校还建起了校园网。   2006年,整合教育资源,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预计达到7266元,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820元,年均增长9.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6%。住房、教育、文化、旅游、交通、通讯等生活性消费比重逐年增加。   凉州区全面实施了“五险合一”试点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连续三次提高低保标准,城市低保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财政供养范围。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全面展开。切实做好救济救灾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累计发放救灾资金800多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康推进,参合面达85.1%。

 

馒头少将(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