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文化

家乡区县: 武威市凉州区

儒学兴盛   晋之前,凉州及河西一带的各民族,主要过着“有城廓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形成颇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这些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强悍骠勇,自恃强大,一方面看不起汉人的柔弱和惰气,一方面又羡慕汉文化的先进和精致,他们虽然可以称霸一方,称王建国,但靠的主要是武力。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更何况中原已经有二三千年的文明史,文物典章辉煌灿烂,要想长久统治,就必须借助于汉人的文化成果。这是他们汉化的主要原因。他们提倡儒学,其意图同汉人是一样的,都是将其当作治国之术。 贤能礼遇   五凉文化的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重视人才,礼优士人。五凉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对一些硕学大儒,不论是本地的官宦世家,还是流寓河西的著姓大族,都能“礼而用之”,使其或居庙堂,参政议事,或授以职,从教习文,让他们为五凉政权的巩固与兴盛出谋划策,同时也保存了中原文化。 城市崛起   早在先秦乌孙驻牧河西时,凉州就有原始聚落赤乌镇。匈奴逐走乌孙、月氏后,在赤乌镇的基础上修筑了姑臧城。城的规模,据《水经注》引王隐《晋书》:“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汉置武威郡后,又修建了楼台、学堂、城阙及阅兵台等。对武威城大规模的营建是从前凉开始的。前凉中期,一座规模宏大并具王都气象的新城崛起于凉州大地。  张轨到凉州任职时,姑臧城因遭兵乱,残破不堪。随着河西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发达和中原流民的大量涌入,姑臧城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张轨便以大手笔营建姑臧城。他在旧城基础上,由北向南筑有外、中、紫禁三座小城,在旧城外围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张茂即位后,筑灵钧台,并在城内中段增筑了一座小城,称“内苑”,专门用于举行国家大典、祭祀祖先。座规模宏大并具王都气象的新城崛起于凉州大地。 农耕文明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而历史上的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我国发达的农业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受了游牧民族文化的优秀成份的影响,而游牧文化也自然受到汉族农业文化的影响。中国农耕文明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  河西经济的滥觞,可上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其时,这里的经济形式,已由延续已久的原始畋猎经济向原始农业过渡。当时的西北(雍州),植被完好,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一直是全国的富庶之地。《尚书·禹贡》云:雍州“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扬州“厥田惟下下,厥赋中下”。扬州(今江淮地区)和雍州(今西北地区)相比,显然是雍州大大好于扬州。 佛教盛地   汉武帝经营西域之后,陆路交通十分畅通,商业贸易兴旺发达,使者往来非常频繁,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西域的安息 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泛流行,而这些国家与汉朝和后来的五凉政权关系又非同寻常。佛教从西汉时期经凉州传人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五凉时凉州佛教传播非常普遍,一时成为北中国佛教盛地。因此,五凉文化中融入了浓浓的佛教色彩。佛教的传人与佛经的译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五凉时期统治者大都崇信佛教,译经讲经活动非常活跃。“凉州自张轨以来,世信佛教”。张轨的孙子张天锡还亲自参加佛经的翻译。后凉时期,鸠摩罗什在凉州寓居近二十年,弟子众多,使佛教传播达到高峰。 民族融合   凉州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五凉时期,东晋政权虽然存在,但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民族不断起兵反晋并拥兵割据,先后建立了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等国家,史称“十六国”,前后延续140多年。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是辩证的,统一之利,人们易知易晓,分裂之弊也易知易晓。但分裂之利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进取性、斗争性和团结拼搏。这一时期,不管是哪个民族掌握政权,多民族鼎立的局面无法改变,而这些民族每时每刻都在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手段进行着殊死的斗争,这种斗争推动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使民族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乐舞流广   盛名卓著的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西凉乐”是隋唐燕乐中最早的一部大曲,具有久远不衰的艺术魅力,而这些乐舞的形成就在五凉时期。凉州乐舞是在凉州多民族乐舞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汉族乐舞和西域(包括印度)乐舞中的精华,经过加工、改造、提炼而形成的。凉州最早的乐舞,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王景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打击乐器彩陶鼓、舞蹈纹彩陶盆、吹奏乐陶埙等证明了这一点。前凉张骏墓中就葬有乐器,《太平御览》记载:“后凉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墓,盗得白玉尊、紫玉箫。”

馒头少将(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