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抗日大学

家乡区县: 延安市宝塔区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学员主要来源于从部队抽调的干部,并招收一些知识青年,学习政治、军事、历史、民运、统战等课程。毛泽东为该校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1938年12月,晋东南和晋察冀根据地分别成立抗大分校。1939年,总校迁往华北敌后根据地,并先后在延安、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根据地建立分校。至1945年总校和12个分校共培养20余万名革命干部。抗战胜利后,抗日军政大学改名为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学院。延安抗大纪念馆负责人苏雅琳介绍说,“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是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延安抗大纪念馆里的一幅画面就是对这一特色的诠释:在画面上,一队正在行军的抗大学员身背行装,为了不影响学习,每个学员的行装后还有一块小黑板,上边写着字,学员们边行军、边学习,既完成了军事任务,又学会了文化知识。

“抗大为我国军事教育留下宝贵的财富”,西北大学马列理论教研部教授梁星亮说,从红军大学到抗大,从抗大到分校,都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大之所以能成功地为中国革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局相结合、党和军队建设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也为新中国办学积累了经验。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形成的优良作风,就是在大批抗大干部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的经验也是从抗大学来的。

park1994(2014-10-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