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民权县程庄镇岳庄村。墓冢高1.5米,周长10米,墓前有石碑一通,为明成化年间所立,上书:金紫光禄大夫醴陵侯江文通之墓。陵园内有一砖坊,两边各有石碑,记载江淹生平及江氏后代重修碑记和名录。陵园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幽静宜人,为民权县八景之一。“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典均出于江淹,《南史》、《梁书》有传。1972年墓毁,现残碑尚存。196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咏江淹墓
江传新
三朝荣禄事已空,
梦笔生花传笑柄,
可怜先祖醴陵侯,
空留土冢荡秋风。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出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坎坷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起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无限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似乎达到了顶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绝唱。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建平王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江淹的文学成就:
江淹在辞赋方面最为突出,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大家。南朝辞赋发展至“江淹、鲍照”,可说是达到了顶峰。江淹的辞赋多属抒情小赋,善于描写人的心理,江淹最有名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并称南朝辞赋的绝唱。此外,他的《去故乡赋》、《青苔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表达出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时的失意和思乡。
江淹也是南朝骈文大家,与鲍照、徐陵、刘峻齐名。江淹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是最为知名的,文章辞气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间流露出真实情感。此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皆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诗作虽然比不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少上乘之作,特色在于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特别突出,尤其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蘗山》等最具特色。江淹在诗歌方面的特色是善于拟古,面貌酷似,几可乱真。江淹勤学古人的作品,使他摆脱一些绚丽之风,写出许多在流丽中又含有峭拔苍劲的诗篇。因此,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说江淹“善于摹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