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之民俗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惠东的民俗,我多少了解一些,先从网站找到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一起与大家分享。


  惠东这一三角形地带,曲对日夜不息波涛滚滚的海洋,铸造了区域的海洋人文、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性格.女人在家务农,照顾家庭.男子主要职业为外出捕捞,他们时时要过耕风犁浪的风险生活,一出港有长达三,五个月的,短的也有三、五天的.熬着腥红的双眼归来,常要大块肉大碗酒补充.消除疲劳后,每喜听清婉幽雅的南膏或从事一些武术性的文娱活动.所谓“拳头、烧酒,曲’的三大乐趣,熏染了他们雄豪而多情的海洋性格.
  他们那驾驭惊涛骇浪的矫捷强健的体格,那刚强、勇敢、无畏的气魄,那豪迈的侠肝义胆、相互救助的同舟共济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征。
 
  现在惠东人的服饰,男子巳没有特点.但是在清水民国时期,男性渔民多著红柴汁(赤绛色)衣裤,至于女性的服饰,向为民俗研究者的热题。“惠东女”已成为今日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这里不作细描,只是这些特别的服饰是有其传统性和延续性的,并非一夜春风,花开刀树。笔者外祖母是满清后期的人,母亲则是清水民初而至八十年代的.
  惠东人的服饰已历经几次重大改革与变化,但至今还存着明显的独特之处,她们穿这种服饰的依据是:实用与美观.如渔船进港,协助搬运鱼货,或出港挑水送粮,宽裤便于涉海,短袖便于操作.黄斗笠顶炎口,花头巾御风沙。而头巾的花卉图案和颜色,是美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丰采、神韵.她们每人都有几—卜条,甚至几百条的头巾.
  服饰是文化因素,是群居生活的认同.同一色调,同一线条,同一体式,作有规律组合,是她们共同的审美观,合乎自己形体和当地时尚,是自己的位置和职业的需要,这也可能是同族群共有的标志.服饰是随生活要求和时代变化而推进的,其形成与演变是历史的延续.所以说,今日惠东女服饰的亮丽鲜明是今日社会亮丽鲜明的折射。民、清以及明、元、宋以前,也有与当时社会特点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服饰。鉴古论今,惠东女的服饰,不能不说是一种特别的服饰.
 
  惠东,除崇武缄内之外的农村,均流行娇后仍住娘家,逢年过节始凹夫家的习俗。有的学者认为,这因为男子长年出海,或外出打工常不在家,而过去女子娇龄一般只有五六岁,要应付大家亲人和陌生人群,须过一段时期才能适应.男性也可能认为自己长期外出打下,午轻的妻子和父母居住,他们会比较放心.
  惠东女即使到夫家,初期也极少与丈夫同床,只有怀孕生子或夫家花钱抱养个小孩,才在夫家长住下来。
  对于这种婚俗的由来,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林惠样教授从古代婚姻史推测,认为这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遗俗。蒋炳钊教授认为是闽越族的遗留.而香港乔健教授则认为这种婚俗,实不失为一种最照顾多方面需要的办法.同时他认为“不落夫家”是因为受非汉族的影响,或深受非汉的涵化,或者本身是非汉的后裔。
  因解放后同姓可婚,而渔村多同一姓,已可就村取亲,相见容易.况且时代推进,新风吹入,此婚俗也在逐渐变化了.

 

jaqInZ(2014-10-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