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1 历史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0 0 明代《茶法》的制定与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区(今宁强)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达紫阳“买茶装蓖”。
故至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再次印证了紫阳茶的辉煌。 大自然赋予了紫阳山水以灵气,紫阳人传承了紫阳茶的兴盛和发展,也传承了紫阳茶文化的更大发展。 2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紫阳茶伴随紫阳人走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注重紫阳茶的发展壮大。国家也对紫阳茶叶生产给予了投资和许多支持,通过不懈努力,紫阳茶叶迈向了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末,茶业占据了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产量、规模挤进了全省前列。茶叶科研项目一次又一次的攻关和茶叶制作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茶叶名声美誉国际国外。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给予紫阳茶“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的科学定位。
21世纪初,紫阳茶又通过了国家惟一原产地保护认证。紫阳人不仅对种茶、制茶探索和积累了经验,而且,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领军产业。随着每年一次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紫阳茶文化找到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春到茶山一片新”,是对紫阳茶现实状况的生动地描述。走进紫阳,满山遍野翠绿翠绿的茶山让人目不暇接,茶园散发出温馨,茶树长出了嫩芽,姑娘们采撷鲜绿,歌声、笑声像在身边又仿佛在天际,时起时落,此起彼伏。看完茶山,听足了山歌,闲坐下来,茶山姑娘们精湛的茶艺表演让你大饱眼福,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姑娘们把紫阳人的豪爽、热情、朴实、大方充分展示出来。此情此景,阳光是暖的,山歌是暖的,姑娘的心是暖的。暖,承载着生命之树,承载着紫阳的希望和未来。山、树的本体里便涌现了紫阳茶的盛况。耳听紫阳茶文化的音符,再放眼山上,茶乡文化正灿灿然然的迎风绽放。“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贾平凹先生以此评价昭示世人。 紫阳盛产茶叶,山上、村口、路边,处处可见。特别是每年清明前后,一片茶树连着一片茶树,远看就像一团团绿色的云朵在山前飘荡。一群群健美活泼的紫阳村姑,或拎竹篮,或背背篓,两手翻飞于丛丛绿荫云上。姑娘们连采茶连唱歌,茶歌阵阵,清脆悦耳,这情景融合了天籁、地籁、人籁,真像一幅幅优美的巴山图画。
紫阳地处陕南的春分刚过,尤其是清明前后,紫阳的茶农就开始采摘茶叶,而茶的采摘、制作、饮用水平也日渐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写过一联:无忧何必要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意在说明紫阳茶的不同紫阳茶品种多样,我尤喜欢喝“紫阳银针”茶。这种茶外形如梭似毫,汤香茶靓,清香四溢。若泡入杯中,茶的芽头在徐徐展开时呈现奇迹,叶片齐齐向上,立于杯中,就如同长在枝丫上一般,这种茶正应了苏东坡的一句诗:“从来佳茗似佳人”,真是色、香、叶俱全,品一口,真叫人心旷神怡。 生活在茶乡的紫阳人视茶如宝,以茶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客人登门,待客首先取出好茶,要么就是“紫阳银针”,要么就是“紫阳毛尖”。“紫阳毛尖”这种茶,外形秀美,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醇香宜人,好客的紫阳人用它招待客人,以表其丰厚的敬重之意。 4 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硒是人体生命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健康遭到严重损害。紫阳是仅见的富硒密集区,这样的地方全国只有两处。紫阳境内广泛分布着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含硒量高达5.66—32.06ppm。饮用天然富硒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又无任何副作用的补硒方法。 5 品茶 在紫阳品茶,至少要过三道水,这样才能品出真味。初品,会觉得味较淡,淡过之后,又有些小苦,再品,苦中含香,味极浓郁,放在舌上有点舍不得下咽,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再品一次,茶味更是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旋肺,让人越发回味无穷。 紫阳县城多茶馆,南来北往的客人进得门来,老板便笑脸相迎,看座,寒暄几句。然后便提壶在手,滚沸的开水如银练泻下,茶叶已在碗中雾散尽是不翻滚,客人就能品味到清香可口的紫阳富硒茶了。品完了茶,茶的美味便会永久留在记忆之中,足够你回味一辈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