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中煤大屯公司在沛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业耕耘已近四十个春秋,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衣食之源,而且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我们大屯人完全融入了这块土地,深爱着这块土地,而今更想了解这块土地,包括他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沛县历史悠久,作为地名和建制已有两千多年。沛县的“沛”字,古时是指有水草的地方,正应其义,很久以前,古泗水从这里流过,不仅有沼泽湿地,而且有大湖。史记《高祖本纪》有高祖在沛丰西沼泽中纵徒起义和其母在田里劳作,“尝息大泽之彼”即在大湖岸边休息的记载。可见很久以前沛县就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沛县取名“沛”字的来历吧。
沛县作为地名早在春秋时期就见之于史端,《战国策》有“楚破南阳、九夷,内沛”,即把沛县纳入楚地的记载。《庄子.天运》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至沛,见老聃”,是说孔子五十一岁那年,曾在沛会见老子。
沛县作为县制则始于秦。《辞海》沛县条目有“秦置县”的明确表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泗水郡是其中之一,辖今安徽淮北、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此时沛县作为第一批建制县,隶属泗水郡。
自西汉时起,沛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隶属虽屡经变迁,但“沛”字始终未改,为县基本没变。汉初,高祖以故乡名郡,把家乡所在的泗水郡改为沛郡。此时沛郡,下辖三十七县,沛县是其中之一(《汉书.地理志》)。东汉改沛郡为沛国,仍辖今安徽北部、河南西部、江苏西北等地,沛县属辖,并移作县治。晋改隶徐州,领郡国七,县六十一,统彭城、沛县等(《晋书.志》)。隋属彭城郡,统县十一,沛县是其中之一。唐又隶徐州,“领彭城、萧、沛、丰、滕、符离、诸阳七县(《旧唐书.地理志》)”。宋仍属徐州,辖“彭城、沛、萧、滕、丰”五县。金入中原,沛县改隶滕州,滕州下辖三县一镇,沛县属之(《金史.地理志》)。元属济州即今济宁,“领三县,任城、鱼台、沛县” (《元史.志》)。明重回徐州,“领四县,萧、沛、丰、砀山”(《明史.志》)。清仍属徐州,“领州一、县七。铜山、萧、砀山、丰、沛、邳州、宿迁、睢宁”(《清史稿.志》)。新中国解放前夕,沛县隶属山东枣、滕专署,1953年划归江苏,隶属徐州至今。
沛县有县城,明确的记载,据说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周围五里,高二丈,阔一丈八尺,护城壕深二丈,阔三丈,雉堞一千三百二十一个,城门四个,各设城楼”(《沛县志》)。
沛县地处黄河故道,明末清初黄河流经沛县,据《清史稿.志.黄河》,黄河“由开封,经兰、仪、商、虞,迄曹、单、砀山、丰、沛、萧、徐州、灵璧、睢宁、邳、宿迁、桃源、东迳、清河与淮合,历梯云关(今滨海县境)入海”,直到清咸丰年间,才改道走山东入海。沛县屡遭黄泛,县城由此发生多次迁徙。一次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决口,县城被大水淹没,县城移治栖山圩,今沛县栖山镇,一次是七十年后的咸丰六年(1851年),“河决,城复没,迁夏镇”,黄河决口,县城再次被淹没,移治夏镇,今山东微山。十一年后“仍还旧治”(《清史稿.志》),迁回今沛县县城。
沛县被称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历史上四位皇帝曾与沛县有关,汉高祖刘邦出生在沛县,“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高祖本纪》)”。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沛县,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史,太祖本纪》)。 东汉光武帝在位先后三次出巡幸临沛县,谒高祖庙。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初起时,曾屯小沛,在此招兵买马,积聚力量,有“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三国志.蜀书》)的记载。西汉初年的四位丞相萧何、曹参、王陵、周勃都是沛人,司马迁史记所列西汉功臣侯,一百多人,有四十多位出自沛县,可以说沛县历史上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沛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通衢之地,交通便利;地处南北地理气候的过渡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位于江苏沿海腹地,背依华北平原,无飓风之灾、山洪之害;东临微山湖、京杭大运河,不仅有舟楫之利,而且涝可排,旱可灌,旱涝保收,有“丰沛收,养九州,丰沛不收养徐州”之说。可以说沛县是个鱼米之乡,宜居之地。有很多同志到过许多地方,转来转去,总觉还是大屯好,这里四季分明,不冷不热,无灾无难,生活方便,物产丰富,价格便宜,是个留人的地方,养老的地方。我们大屯人有缘生活在块风水宝地上,要倍加珍惜,建设好,经营好大屯,为子孙造福,为地方做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