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10日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延长经营期限的合资合同的签订完毕,多年来一汽-大众股比调整的问题似乎也尘埃落定。一汽-大众合资公司的股比结构将由目前的60:40调整为51:49,最新的股权变更为一汽51%、大众30%、奥迪19%。毫无疑问,改变股比之后,大众将会从一汽-大众获得更高的利益。
根据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双方最新签署的合同,除了延长合资公司的经营期限25年之外,合同中正式写入条款中的内容还包括双方股东对一汽-大众的产品规划、知识产权、生产规划都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合同还特别规定,合资双方需要进一步支持一汽-大众提升研发能力和规划能力,以及开发新能源产品。
对比南北大众的产品布局我们不难发现,上海大众推出的产品大多经过本土化改造,而一汽-大众的产品则更多的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德国味。虽然“原汁原味”听起来颇为动听,但实际上这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一汽-大众在研发能力方面要远远落后于上海大众的尴尬事实。当年,上海大众已经具备开发小改款帕萨特B4的时候,一汽-大众还只能引进标准轴距的迈腾。同样是独立开发,上海大众的朗逸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不同车身形式的系列车型,且又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淩渡时,一汽-大众还只能对新宝来修修改改。南北大众在研发实力上的差距,背后的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到股比上。
上海大众的股比分配为,上汽50%,大众40%,大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0%,也就是说,中德双方的股比分配为50:50。在这样的条件下,上海大众要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同时由于双方所占股比相同,保障了外方的利益。所以大众更乐于培养上海大众的本土化开发能力。而随着一汽-大众股比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一汽-大众的整体研发能力将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综合来看,一汽割肉让出9%股比,并未换来短期的直接回报,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德方的胃口,加强德方对一汽-大众的技术投入,满足一汽-大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一汽-大众的研发实力真的得到了提升,那么一汽作为参与者,也或多或少的能从中学习到一部分真正的技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中方做出让步,体现出足够的诚意与德方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对竞争对手日系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