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童年捉“赚绩”

家乡区县: 江苏省虎丘区

蟋蟀,北方人称为蛐蛐,又叫促织。苏州人用方言读成“赚绩”。苏州以前作为一个消费城市,喜欢玩“赚绩”的人很多。捉“赚绩”、斗“赚绩”,形成了姑苏的一种时令地方风俗。如今,四十岁以上的本地男子,孩童时几乎都捉过“赚绩”。年过花甲的笔者,对童年时代捉“赚绩”的趣闻,至今记忆犹新。
  每年立秋过后,“赚绩”这种奇妙的昆虫就应运而生。“赚绩”身后的尾须,俗称“枪”。一对尾须中间有一根产卵管的叫“三枪”,是不会鸣叫和格斗的雌“赚绩”。雄“赚绩”叫“两枪”,两只雄虫碰在一起,就会振翅鸣叫,冲上去张牙格斗。这种天性好斗的昆虫,深受同为雄性的男人青睐,成为玩乐的宠物。捉“赚绩”的工具,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一字批螺丝刀。有的“赚绩”躲在老树根和墙角等处的洞里,必须用螺丝刀挖去洞口周围的杂物。二是专用的尼龙网罩。“赚绩”逃跑时,可以用网罩将其罩住。三是电筒。捉“赚绩”一般在早晨四五点钟,电筒可用于照明。四是射水皮囊。这种价廉物美的儿童玩具,呈椭圆形,前端开有一个小孔。皮囊注满水后,握在手中往下按,水就从小孔中射出。它可以用来对付躲在石缝中的“赚绩”。五是小竹管。将直径二三厘米的竹竿锯成每段长约8厘米的竹管,竹管一端留有竹节。捉到的“赚绩”就放在竹管内,开口处用废棉花,或就地取材用青草团塞紧。这些捉“赚绩”的工具,都放在旧书包内便于携带。
  俗话说:白露三朝出将军。个大凶猛耐斗的大“赚绩”被称为“将军”。市郊的上方山,盛产将军级的大“赚绩”。凌晨三点闹钟一响,我们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匆匆洗漱完毕,胡乱吃了一碗酱菜泡饭,便集合前往。小杨认识路,就成为我们的头领,我们叫他“羊(杨)头”。一路步行远征,我们终于来到上方山脚下。此时,赚绩叫声此起彼伏,正在唱歌欢迎我们。要辨别这些斗虫的好坏,可以听声音。凡是叫声不停的“赚绩”,俗称“叫鬼赚”。它们嘴硬骨头酥,经不起格斗。凶猛的将军级大“赚绩”,善于利用地形,往往躲在易守难攻的石头缝内。其鸣声低沉、雄浑、有力,叫了几声就停止片刻,显示出一种睿智、不事张扬的大将风度。
  捉“赚绩”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明规则”:谁先听到“将军”的叫声,就拥有这只“赚绩”的捕捉权。我们分散行动,各人凭自己的本领寻觅捕捉对象。在一段驳岸的石壁上,我惊喜地发现了理想的目标。凭声音判断,它至少属于“中将”级别。但仔细观察地形后,我不禁犯了愁。这只狡猾的“赚绩”,居然躲在陡直的驳岸中间,怎么捉?幸运的是:驳岸上垂下的一根树枝,可以利用。于是我冒险骑跨在树枝上,又解下腰带把身体拴住。狡猾的“赚绩”听到动静,立刻停止鸣叫。我耐心等待许久,终于又听到叫声,锁定了它的具体躲藏处。于是,捕捉开始。我将一只袖珍电筒衔在口中,左手持网罩,右手按住皮囊向石缝中射水。就在它的触须露出石缝的一刹那,我用网罩把这只“赚绩”牢牢罩住。嗬!这只赤褐色的大“赚绩”,后腿粗壮有力,头上有一块特殊的白斑,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将军级“玉顶赚绩”。两个小时过后,大家都捉到不少上品的“赚绩”。其中的将军级斗虫,都是在石缝中捉到的。
  有一次,我们起早去外跨塘捉“赚绩”,收获不小,其中还有“银黄赚”。这种“赚绩”展开双翼鸣叫时,可以看见颈部排列的、状如芝麻大小的黄色颗粒。这种颗粒,其实是一种寄生在“赚绩”身上的虫卵。我们在满载而归的回家路上发现一块山芋地。不知是谁带的头,大家一拥而上“顺手牵羊”,从土中争挖成熟的山芋。正挖得起劲,一个当地农民忽然大叫着从远处跑来。我们见事不妙,立刻拔脚而逃。跑了一段路,见“追兵”没有赶来,我们才松了一口气,停下来喘气。这时我突然发现:由于匆忙逃跑,挖山芋的螺丝刀丢在地上没有拿。丢了螺丝刀,回家肯定要被父亲打一顿。没有办法,我不顾小伙伴的劝阻,冒险返回山芋地寻找。不巧,被那个还没有离开的农民抓了个正着。于是,我向他承认错误,愿意赔偿。谁知,他没有打我,而是罚我和他一起,在旁边的一块菜田里拔野草。大约拔了半小时,他把螺丝刀还给我:“小朋友,劳动改造结束,回去吧。”说完,还挖了两只山芋送给我。回家后,我这个“俘虏”摇身一变为“英雄”,向小伙伴得意洋洋地讲起自己的历险经过。
  如今,捉“赚绩”斗“赚绩”这种风俗已风光不再。但我们这一代同龄人,每当回忆起儿时捉“赚绩”的种种趣闻,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愫。

112507139(2014-10-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