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学宫—潮汕最大的孔庙!
孔庙也称学宫、庙学、文庙。是一种半学半政的教育组织机构。位于揭阳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的揭阳孔庙(学宫),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养揭阳莘莘学子的最高学府。揭阳学宫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800多年来历经多次的重修和扩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建成后的学宫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历史上学宫最大规模的时期。现存的学宫基本上保存光绪年间修缮的建筑风格。
学宫师职和学额
揭阳学宫作为儒学的教育场所,政府教育机构,按典制必须配定师职和学额,然府、县志中对宋元时期这方面的记载不详。到明清时期才有较详细的记载。明代学宫县学配设有教授、教谕、训导各1人。清代只配设教谕、训导各1人。任教职的人员多为贡士,少数为监生、举人、进士、儒师。至于学额,据乾隆《潮州府志·学校》记载:揭阳县学岁试原额入学文童15名,武童15名,科试文童入学15名,雍正三年广额20名。乾隆三年建丰顺县乃割揭阳学额2名入丰顺,额定18人。而在清光绪《揭阳县续志》中提到咸丰八年戊午以合邑捐输永远广额1名,共19名(此学额数在当时潮汕各县中属多的)。
学宫县学推崇“忠君尊孔”,课生员以经史律诰礼仪;朔望习射;日习名人法贴500字;习九章法。明以后之县学仅办春秋祭祀习礼及生员晋拔事宜,讲习考课诸事悉归书院。县学生员每三年考两次,第一次称岁考,第二次称科考。岁考和科考都分为六等,岁考成绩优秀者可以晋升为廪生、增生。科考成绩优异者列为“科举生员”送省参加乡试。另外县学每两年取一名岁贡生,每十二年取一名拔贡生。
辉煌历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的鼎盛证明学校教育的成功。自宋代揭阳开辟学宫为县学以来,揭阳科举人才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揭阳中进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进士10人,武进士14人。明清两代揭阳中举人近300人。
晚清,全国掀起革除旧学,创建新学的浪潮,学宫县学被废止。但历代修建起来的学宫院舍、学产对于发展新学仍起着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曾先后在原学宫校舍设县立简易师范、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元龙镇中心国民学校、毓秀高等学校、文华学校等。题图为现在的学宫外景图。
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嘉庆七年(1579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积5526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庙又是革命活动旧址,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二次东征时,曾在此中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1957年,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揭阳诗人东篱香有词一阕《调寄〈江城子〉》专赞孔庙。词云:崇阶玉殿焕辉煌,转庑廊,仰祠堂,瑞霭氤瘟,飞凤逐翔凰;锦鲤文鳌争活跃,云化彩,日升光。海滨邹鲁称名邦,水共山,气泱泱,人杰地灵,华国有文章。几度沧桑都过尽,添绿树,护红墙。
中国历史绵远流长,潮汕历史根深蒂固,揭阳学宫欢迎您!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LJN0
我的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u/199546898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