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风味小吃

家乡区县: 山西省曲沃县

      曲沃县饮食业中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其中以羊汤、荤汤(合合)面、豆沙糕、凉粉最具特色很受消费者欢迎。 曲沃羊汤又名羊杂羹或羊头菜。相传兴自北魏,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曲沃县志》载,北魏拓跋氏食羊肉,弃置羊头、内脏及骨架,县人惋惜拣洗熬制成杂羹,味香美,上市出售,备受青睐,遂成了县内的风味名吃。民国时期,县城衙门口和转曲湾两家饭铺羊杂羹享有盛名。每年从羊群在麦收后开始宰杀,肉无青草气,至次年二月羊瘦停宰,此段时间为羊杂羹上市季节。羊杂羹有健胃、活血与滋肾壮阳功能。

      曲沃羊汤熬制工序复杂,颇费功夫。第一步烫洗杂碎。须将羊骨架、头、心、肝、肺、胃、大小肠等烫洗干净,不能将一根羊毛、半点污物带入锅内,以免影响成汤的质量。第二步除污提纯。把洗干净的骨架及杂碎一起放入锅中熬煮。为保持原汁,整个熬煮过程不能加水,水量须一次添足。煮沸后残留的污物,聚浮于水面泡沫之中,用勺子反复撇沫净尽。第三步捞出备用。把握火候及时捞出煮熟的杂碎和骨架,用锤头将骨架逐个敲裂。第四步熬煮裂骨。将敲裂的骨架重新放入汤锅熬煮,使骨髓尽融汤中。传统工艺要求熬煮需24小时,现一般只用12小时,即晚上熬一夜,次日清晨出锅上市。第五步加工配料。将羊血加食盐搅拌防止凝固,过箩后加冷水凝结成块,倾入开水锅,文火浸熟,同时将头肉等杂碎切成条、片、丝。第六步烩制成汤。将骨汤锅置于火上,放入备好的杂碎加入食盐、辣椒面等调料,再撒以葱丝。至此,一锅红里透白,白中泛绿,热腾腾、香喷喷的羊汤便做成了,但还不能舀上就喝。

      曲沃羊汤最讲究的是汤,汤中肉杂碎并不多,所以喝汤时必须泡馍、饼子、麻花或饺子。如泡馍或饼子,用餐者自己随意泡入汤碗中即可;如泡麻花,则是整根煮进汤锅中,煮得软溜溜、精实实时,随汤装入碗中。

      曲沃羊汤的特点是鲜、热、辣、香,色香味俱佳,引人食欲。1960年5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曲沃视察时曾喝过羊汤。1985年,胡耀邦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又来山西视察时,提出要喝曲沃羊汤,因日程安排不到曲沃,即由曲沃县派羊汤师傅,带上原料和汤锅灶具随行,走到哪儿熬到哪儿,每早必喝,直到胡耀邦同志离开山西。曲沃羊汤因此名声大振。曲沃羊汤也从街头小摊走进富丽堂皇的宾馆大楼,并成为红白喜事、宴会酒席上一道必不可少的风味大餐。

      1999年,曲沃人傅玉祥师傅在传统羊肉内添加了当归、生姜等中药材,采用现代无菌包装技术,开发了袋装保健羊汤,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荤汤(合合)面明末已普及县内。制法是选上等面粉,掺适量水糅和后,用轧床徐徐轧入开水锅内,八成熟出锅入冷水,用笊篱捞出滤净余水,拌以香油备用。肉臊子选用上等五花猪肉,洗净加大料花椒包,下锅煮六成熟捞出,凉后切成小丁备用。然后在锅内放油,炸黑酱(也有用甜面酱,并加味精和酱油的),再放适量蒜瓣、葱花、姜末,待炼出香味再放入肉丁、香料面,翻炒加食盐及少许肉汤,炒至汁尽,兑入肉汤入火锅备用。烩面时投嫩韭、葱丝或菠菜码入锅,抓面置笊篱内在荤汤中涮热,带汤与菜码捞入碗中,浇上肉臊子及米醋。

      曲沃豆沙糕绵甜爽口,为春夏季上乘小吃。其主料是豌豆和柿饼。制法是将柿饼切成条状晒数月后备用。把豌豆粉碎成瓣,去皮,放锅中加水焖熟并搅拌成稀泥状,再倒入开水熬煮成糊糊,放入适量栀子粉或食品黄后搅匀,一层豌豆糊一层柿饼条盛于瓷盔中,冷却后倒出切成扇状块。红黄两色,层次分明。具有清热、生津、润肺、健脾之功能。

      凉粉旧时以城关杨记猪油凉粉最佳,有清热解毒功用。制法是将豆粉掺水搅成稀糊状,倒入锅内边搅拌边用大火煮,煮熟成稠糊状,倒入盆中,冷却凝固后切成4厘米见方1厘米厚的小块,放在鏊子上文火煎,撒上细盐、十全调料面、栀子粉或食品黄,翻至金黄色盛入盘中,浇上蒜泥,外焦里嫩,美味可口。

宋小宁(2014-10-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