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梵文,意为"吉祥海云相"。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佛像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
殿内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殿门两侧各镶6平方米见方的砖雕一块,上精雕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故事和神态各异的诸佛像。南为西方极乐世界,上书"登极乐天",右下方书"西方圣境"。
对联为"宝殿巍峨无人量天成敬仰,金身显焕河沙凡圣共皈依"。北为佛说法图,上书"入三摩地",右下方书"底园演法",对联为"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正菩堤"。此为我国砖雕艺术之珍品。
殿门上有清代的两副楹联,其中一副是"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如此梦是真空"。正殿后为藏经阁。
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将正统五年宫版印刷的经卷345种、685函、3584卷敕书颁赐给大佛寺。现在,这里藏有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佛门瑰宝。最后是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塔高33.37米。相传置放着释迦摄摩胜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
塔基每边长23米,层层向上收小,共13节,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该塔造形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相似之处。古刹大佛寺与西夏、元朝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夏太后经常来寺内朝拜、居住;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别吉太后也曾在这里久居,别吉太后的灵柩曾寄放于寺内。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被大佛寺的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大佛寺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1966年在大佛寺中发现石碑、铜佛、铜镜、佛经等珍贵文物。1970年,在原金塔殿殿基下发现明正统六年(1441年)置放的石函一具,内盛琢磨精致的玉雕、珍珠、银器等。在绘有八卦图案的银盒内,放有珊瑚、琥珀、玛瑙、朱砂、石英等,还有我国的古钱币和波斯银币等。尤其是罕见而品相精美的波斯银币,成了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繁盛情景的有力佐证。
【欢迎回访我的主页链接(http://wm23.cn/zn520xyz);梧桐子主页链接:(http://www.wutongzi.com/uc/86824920.html);微博主页链接(http://weibo.com/277550235),加主页君的“微博好友”、“QQ好友”,关注主页君的其他“梧桐子”文章,互顶“观点”文章哝~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