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战,指挥信息的传递靠的是电台、网络和电话。古代作战,指挥信息的传递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旗和鼓。现代军中设有司令部,古代军中则设有旗鼓营。旗有旗语,鼓有鼓音,旗语鼓音,号令三军。旗有旗手,鼓有鼓手,旗手鼓手,有聚有分。《左传·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鼓在军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而显赫,它不仅能传递指挥信息,还能壮军威,鼓士气,是军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军中之鼓也就称之为战鼓,战鼓也就谓之为军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秦帝国统一战争中有一支摧枯拉朽,战必胜,攻必克的“虎狼之师”,这支军队的军魂是什么?他的军魂又魂归何处?汉阳陵脚下的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西寨的村民们祖祖辈辈打着一种鼓,鼓声恢弘、昂扬、激奋、势大,相传就是秦始皇统一七国时期,大秦帝国“虎狼之师”的战鼓,村民们管此鼓叫大秦战鼓。
咸阳市渭城区南临渭水,北依白蟒原,原上有秦文王陵、汉阳陵、长陵等十一座帝王陵,陵冢成群,郁郁葱葱。因为原上安葬了汉家的五座帝陵,汉以后白蟒原又谓之为五陵原。正阳镇就是战国时期秦孝公所修的咸阳古城的所在地,张西寨古代叫掌旗寨,就位于汉阳陵之南,渭水北岸,咸阳古城东门外10里处。当年大秦帝国“虎狼之师”的旗鼓营就驻扎在这里。大秦帝国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大秦帝国的军队蒸发了,旗鼓营的官兵脱掉了戎装,变营为寨,成了寨子里的老百姓。不出征了,不打仗了,这些穿着老百姓衣服的鼓手们却继续击打着大秦战鼓,大秦帝国的军魂就这样一代一代,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今天。
大秦战鼓分为三部曲:
第一部:出征曲。
第二部:交战曲。
第三部:凯旋曲。
出征曲:鼓手们俗称其为“慢三火”。威武庄严。犹军队之调兵遣将,扎营布阵。意在将士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冲锋陷阵。
征战曲:鼓手们俗称其为“紧三火”。紧凑激烈,刚猛高昂,气势排山倒海。犹战马之嘶鸣,刀枪之撞击。意在鼓舞士气,浴血奋战。
凯旋曲:鼓手们俗称其为“不紧不慢再三火”。豪气激昂,奔放欢快,示意将士们凯旋而归的兴奋与喜悦。
该鼓阵容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鼓手旗手们均着大秦将士装, 庄严肃穆,威风凛凛。一盘主鼓主打,数盘副鼓助敲,还有锣、铙、锁呐、马铃伴奏。主鼓背后一面“秦”字大旗高高擎起,若干面大秦军旗随阵摆开。鼓阵有:三星阵、五星阵、七星阵、八卦阵等阵法。鼓技有: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等技法。旗手鼓手,英姿飒爽。旌旗猎猎,威风八面。仿佛让人们看到了2300多年以前,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横扫六合的雄壮气势,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气概。鼓槌翻飞,铿锵有力。紧凑激烈,刚猛高亢。“追星棰”英勇无比,“揽月棰”势不可挡,“冲天棰”气贯长虹,“撼地棰”威震八方,“跃马扬鞭”勇往直前,“双棰齐冲天”惊世骇俗,马踏匈奴、回首望北斗、还我河山,十几种打法变化之无穷。鼓声响彻,撼地动天。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有虎啸山林之感,大兵压境之势,黑云摧城之威。用流水调表现十万大军修筑万里长城的号子声,用唢呐声表现战马的奔跑声,用串铃表现战场上激烈的格斗厮杀声。鼓、锣、铙、铃、唢呐等互相交织,展现出了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使人感到亢奋激昂。壮军威,豪情满怀,鼓士气,信心倍增。打者神心陶醉,观者热血沸腾。俨然一个 “秦兵马俑”方阵之复活,活脱脱一大秦帝国旗鼓营之再现。
观众是这样评论大秦战鼓的:“这鼓有气势,一听这鼓你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就想冲锋陷阵。看了大秦战鼓的表演,你就看到了大秦军人的气魄,你就能明白秦始皇为啥能统一七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