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故城遗址
该遗址位于偃师市西南方向约20公里外的万安山北麓,南望青罗山,北瞰伊洛河,东濒浏河,西临涧河的支流小西河,东西北三面都是深约20余米的河沟,南面是一块开阔的山前缓坡地,遗址座落在天然形成的半岛上。
据调查可知,该城呈不规则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在该遗址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各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陶家村的东北壕沟断崖上暴露出有残存的夯土城墙,系该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东西两段,东段东起浏河西岸,沿壕沟的北沿向正西延伸,长137米,厚约24.5米。西段城墙从村民姬木太宅院西北角开始向西南倾斜,到距小西河东岸约50米的陶玉亭家院内消失。在东西两段城墙之间的城门,作为向外的通道,城外修有护城壕。与春秋时期各国都城布局基本相同。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猛和王子朝为争夺王位,进行了18年之久的骨肉相残的战争。先支持悼王猛继而支持敬王的卿士中,有一位刘文公(名名卷,又名狄),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刘康公的后代,采邑刘国就在今偃师市缑氏镇陶家村附近。公元前612年,周匡王继承顷王为周天子以后,封其少子于刘,这就是能干的刘康公。刘的地名是早就有了的,据说就是刘累故地,但刘国是康公被封与此地以后才开始的。
刘康公是周定王的同母弟。据《左传》等古籍记载,刘康公做了周王朝的卿士,倍受重用,曾代表天子出使鲁国,并对大臣的出使、重要官员升迁、迎送各国使臣以及国家大事的决策无不参与,成为周王室内显赫一时的重臣。直到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左传》还记载有关与他的重要事迹。
在刘康公之后,有一个在周王朝担任重要职务得是刘夏,史称刘定公。他在公元前541年曾受周景王的委派去今巩义市洛水入黄河处慰劳晋国大臣赵武,他从赵武的说话中断定赵武怠于政事,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后来有一位继承者是刘献公。刘献公名挚,辅佐景王,但景王不仅不喜欢他,甚至想杀掉他,为宠爱的儿子叫朝的继位扫清障碍。但刘挚拥护的是另一个王子叫猛。还没杀掉刘挚,景王倒先死了。刘挚在景王死后的第三天也死了。儿子刘继承了他的职务,与单穆公坚决支持悼王猛和敬王 ,中间经过许多曲折,经过长期的争战,最后得到晋国的支持,算初步站住了脚。直到他的儿子刘桓公,在公元前502年二月,才算最终帮敬王站稳了脚跟。
刘桓公以后,刘国日趋衰微,到战国初期,周贞定王时候(前468—前441年),刘国就不复存在了。刘国的存在,子匡王到贞定王前后约近二百年之久。由于刘国世代对周王室有特殊的贡献,所以得到王室的封赏当然丰厚,其地位在王畿内是非常显赫的,刘国都城的建设也颇有大国的气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