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历史的沉淀

家乡区县: 江西省乐平市

       生活习俗

衣着服饰乐平居民穿戴为汉族通行款式,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历来如此。改革开放后,居民衣着服饰变化较快,中等收人家庭已达到“丰衣”程度,富裕人家开始追求高档和名牌,贫困居民也很少“缺衣”,衣衫槛褛者已很少见。青年乃至中年男女衣着服饰都以新潮为主流。中山装几近绝迹,仅有少数老人偶尔穿着。女性大部分佩带珍珠或黄金首饰,年轻女人化妆外出已成时尚。饮食乐平居民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大米饭(粥),自制咸菜、自腌咸鱼腊肉。菜肴调味尚辣。这些传统习俗至今无大变化。城市居民早餐吃咸菜喝稀粥的习惯已经改变,多数是吃面食早点。乐平传统的特色食品糕果仂、麻糍、狗肉已经商品化,想吃都能买到。
房舍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四间房式”(4房1厅)民居。该建筑形式已被日本一博览会以“江南农舍”典型收人展览。90年代民居建筑逐渐突破传统款式,青砖灰瓦逐渐为平顶楼房所替代。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全市农村新建的房舍已超过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末建造民舍的总和。过去农村盖新房注重“阴阳风水”,忽视总体规划。现在这种旧观念已开始淡化,转而注重规划,注重全村整体安排。

传统节日习俗

乐平民间重视的传统节日除春节(民间仍称“过年”)、端阳、中秋外,还兴冬至、清明祭祖,元宵合家团聚。
春节是民间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外出的人一般都赶回家乡团聚“过年”。但过年的礼节少了,禁忌少了。乐平正月初二只给头年新逝的亡人灵位拜年,不能随便走亲戚,更不能对活人道“拜年”。这一禁忌至今依然为大众所保持和遵守。
元宵节属广义的过年范围。乐平元宵旧时闹花灯,现在已不多见。还有一个特点是元宵节不吃元宵(汤圆),只吃糯米果和饺子。
清明节祭祖风气日盛,很多旅居外地的人都回乡祭祖,旅居海外的也有少数人回乡祭祖。
端午节是划龙船的节日,原来划龙船的风气很盛。
中秋节风俗在民间已经逐渐淡薄,连月饼消费都比以前少了。但送礼风气依然。
冬至除祭祖外,农村宗族还有敬老活动,多数大村庄冬至那天都办酒席招待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包括本村本姓居住在外的老人。因此,冬至可以说是乐平民间的“老人节”或“敬老节”。农村宗族还有冬至为新生儿和新媳妇上谱的风俗。

婚嫁习俗

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已成主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式的包办婚姻已趋向消亡。旧时通行的表兄妹通婚习惯,现在已基本不存在。
对于新婚,多数家长和当事人都注重聘金、彩礼和嫁妆。城镇青年结婚彩礼嫁妆都非常丰厚、豪华。农村大部分还行“包娶包嫁”风俗,结婚的喜宴费、嫁妆费全部或大部由男方承担,也有极少数富裕农户以丰厚的嫁妆(包括摩托车乃至汽车)为女儿配嫁的。
婚礼仪式变化很大宴客酒筵豪华,贺礼宾客广多,迎亲用轿车,婚礼仪式全程摄像,喜筵在酒馆办已在城镇已成风尚,乡村婚礼还有少数人家行“坐花轿”、“拜天地”礼节。

生寿习俗

乐平民间历来重视生寿庆祝,从满月、周岁到耄耋之年,虚岁逢十(60岁以上逢九)必祝。农村60岁以上老人庆寿大有复古之风,儿女拜寿,送寿幛、寿匾,吹弹鼓乐,甚是排场。为数不少的基督教信奉者行西洋风俗,以蛋糕祝寿,唱祝寿歌,吹蜡烛。还有很多人并非基督徙,也以蛋糕祝寿,唱祝寿歌,并且是每年生日都庆祝。有合家庆祝的,也有邀请朋友集聚开生日PARTY的.但更多的是置办酒席,大宴宾客。

丧葬习俗

城镇居民、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在政府的提倡下大都行火葬。
城乡葬礼都崇尚隆重,大摆酒席,名为“吃肥肉”。城镇、机关部门葬礼则举行追悼会。城镇居民和农村都行祭奠之礼,农村还行复古的“拜诞”、“做斋”甚至“开堂点主’,仪式,奏乐唱礼。

其他喜庆习俗

新屋落成及迁居或购买新住宅迁居时一般都举行庆贺礼仪。亲友都具礼品礼金祝贺。旧时建新居(木结构房屋)“架梁”时,亲友都来送礼“贺梁”,东家备酒席宴客。现在建木结构房屋的几乎没有,“架梁”、“贺梁”礼仪随之消失。乐平民间迁居进屋(进新居)有一个禁忌,即农历正月、七月不移居,俗谚谓“正七不移居”。不仅民间如此,机关、企事业单位建办公大楼,乃至桥梁、道路竣工也都举行剪彩仪式。
自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家长都备酒席宴请老师,亲友也来贺喜送“程仪”。起初是部分考取大学的学生家举行这种活动,后来逐年增广,录取中专、小中专乃至考取技工学校都举行这种庆贺活动。另外,改革开放以后,城乡青年参军入伍的家庭摆酒席宴客的风俗也逐渐风行。

微凉(2014-10-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