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木偶戏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高州木偶戏又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高州市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戏曲艺术品种。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高州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发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戏。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则可以架设成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目前,高州拥有木偶班150多个,艺人500多人,他们一年四季活跃在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州也因此而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广东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木偶艺人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表演时,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一个艺人完成。艺人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点击,令人赞叹不绝。高州单人木偶表演,多次被选送到北京演出,并获得奖励。1986年,木偶艺人梁东兴、朱兆庚同时应邀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演出,引起全场轰动,欲罢不能,结果一连演了20多场。梁东兴老师更是应德国有关部门邀请,远赴德国慕尼黑、不来梅等市演出。
      高州木偶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在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的日子,村民们都会不惜耗资请一台木偶戏,往往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锣鼓敲响,大人、小孩已蠢蠢欲动。匆匆吃罢晚饭,带上自家凳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只见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小小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单等那木偶戏开场。调皮的孩子,还会跑到后台,掀开幕布,好奇地偷看插在杉木条上的一个个木偶。只见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似的,这边熟练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赋予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舞弄得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不少老年朋友还摇头晃脑跟着调子哼唱,咚咚锵的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在静谧的农村夜空久久回响。
      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现在高州的年例期间,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人还听高州木偶戏,而现在木偶戏的目的也在逐渐消沉了。再者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年轻一辈都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去了,中老年人也只在家享受这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潮流,于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再无新人问津,因而大多都面临着消殆之危。高州的木偶戏同样如此,同样面临着继者无人的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高州已经向国家对高州木偶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且成功。其次,我们的乡村戏班要懂得与时俱进,力创“时代新经典”——高州木偶戏班可以尝试在创作经典的木偶形象下功夫,在新时代下创作一些脍炙人口的形象经典。要创作出经典形象得首先在戏本下功夫,这就需要青年一代能够积极投入到木偶戏的戏本创作中了。
      请大家多多支持我们高州的特色文化特产——高州木偶戏,我相信有朝一日,高州木偶戏会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的。

高州宣传视频:http://www.56.com/u13/v_OTE4NTkzMzA.html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梁远洋:http://wm23.cn/Ocean4380
梁远洋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44224808.html

远行海洋(2014-10-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