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岐山距县城10里,高约200丈,绵亘55里,因土色黄故名黄岐。山中树木苍郁,有古寺石刻,林泉曲径,绝顶有黄岐山宝塔。
昔时,黄岐山上有陈夫子岩、文昌阁、关帝庙、静者庙、侣云寺、小有洞天等胜景遗迹,宋元时山上即有九庵十八岩之说。古人有诗云:“寺隐深林锁暮烟,寒钟初动月娟娟”。其中尤以侣云寺最有名。据雍正《揭阳县志》载,明天启年间,进士冯元飙(浙江慈溪人,天启六年至崇祯三年任揭阳知县)来任揭阳知县,扬州才女黄月容渡岭相随。黄月容贤慧过人,助夫破案,深为冯所倚重,也为邑人所尊敬。冯的发妻苏氏因妒生恨,竟以毒酒害死月容。嗣后,冯元飙筑月容墓于黄岐山之麓,在竺岐岩址建侣云庵(后人改为侣云寺),并撰铭铸钟于庵中,以寄悲痛之情。前人有句咏月容墓:“玉貌庄严如庙貌,溪声呜咽和钟声;坟前栽遍相思树,长向东风诉不平。”(民国东莞陈仲英诗),此诗石刻现存黄岐山半山腰巨石上。
黄岐山塔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仅知明嘉靖年间,揭阳县知县薛炳(福建长泰人,嘉靖十六年秋至十七年任揭阳知县)有《登黄岐山》诗,中有“兴高登塔漫传卮”句,可知黄岐山塔应创建于明嘉靖之前。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久旱无雨,六月初某夜,突然乌云滚滚,雷电交加,黄岐山上狂风大作,石塔被雷电击倒二层。1932年6月由揭阳县长谢鹤年(广东高要人,民国时二任揭阳县长)和地方士绅组成“重修黄岐山塔、涵元塔董事会”,向各界募捐重修,历时半年竣工。塔分五层,呈八角形,每一层八面都有一个巨窗。塔顶置一硕大石雕宝刹。塔自下而上全部用长方花岗岩石条砌成。高约20米。每层均有通窗,墙厚1.5米,塔内中空不分层。沿塔基周边用石板铺设地基,再用方形石柱围成护塔栏杆。塔自上而下,清一色的花岗岩石,浑然一体,显得雄伟古朴,颇具特色。内壁正面书“极乐洞天”四字,两侧有联曰:“愿将东土三千界;尽度西方九品莲”,为1932年底重修竣工时周伯初(1867~1937年,揭阳榕城人,民国时任揭阳县长)所书。石塔之侧,有一天然巨石,大石凹进处,一年四季,不管旱天雨涝任由烈日烤粞,始终有一汪清凉的水,四时不竭。民间称此石为“蛤蟆石”,称此水为“蛤蟆涎”。
黄岐山的可贵,还在于有历代如宋代陈希伋,明代曾迈、罗万杰、郭之奇、冯元飙、张明弼、宋兆禴,清代陈雄思、郭春华、符翕、陈树芝、郑濂等一批文士名人,或隐居于此,或读书山上,或刻诗于摩崖,或留句于书中,大大提高了黄岐山的知名度和文化含量。
沿着山间小径,来到黄岐宝塔前,高踞山椒,俯瞰山下,平畴百里,翠霭云烟,榕江南北二河,似两条玉带,环绕县城,其形酷似葫芦,光浮几席,如诗如画。看红日西沉,百鸟归巢,山抺微云,天粘衰草,“向曙危峦青似染,含风岚彩碧如烟”,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乐,诚为妙景。明代揭阳知县薛炳到黄岐山一游,有诗传下来,说:“拨雾排云访翠微,山灵应笑我来迟。群峰环抱天开画,二水分流地偃旗。步缓扫苔同坐石,兴高登塔漫传卮。耕锄饱识农家事,遥望朦朦雨满池。”
我的网页能力秀: http://www.wm23.cn/Jwei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