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的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巴中市巴州区

一、打三朝
打三朝在巴中十分盛行,凡农村姑娘结婚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第三天以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参加仪式的主客为外婆。外婆给外孙准备的衣物和给女儿的营养食品:醪糟、猪腿、腊肉、鸡、蛋、糖等,外婆乘坐滑杆和帮忙送礼的人员一道送到女婿家中,摆放在几张大方桌上,女支客司主持仪式,吟诵吉利语,外婆给外孙取名,偿长命钱。女胥家必须设筵席款待客人。
二、婚俗
男女婚姻一般都由介绍人牵线搭桥,经双方父母同意后自由恋爱一段时间,长者达数年之久。这段时间里,要履行“六礼”迎亲之俗。其作法:一是男家请媒人(介绍人)到女家提亲谓之“纳采”;二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八字”谓之“问名”;三是男家合八字后并决定缔结婚姻,并送去礼情谓之“纳吉”;四是男家给女家送去聘礼务办嫁妆谓之“纳徵”;五是男家择出吉日并备礼告女家求得同意结婚日期谓之“请期”;六是正式结婚之日组织迎亲接人谓之“新迎”。解放前迎亲均用花轿,现代迎亲
三、正月十六登高
巴中很多年来,有农历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乃民间自然形成的不是节日的节日。这一天,来自各区县四面八方的数万游人集聚巴中城,无论官民,皆邀亲请友,扶老携幼,穿戴一新,登高游乐于城郊南龛、西龛、塔子山、王望山、莲花山等地。
正月十六巴中人登高起于何因何时,无从考证。有人说是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庠生员,这天去南龛山摸印(到南龛印盒石去摸印石),象征将来或近期要高中、掌印、当官,后来慢慢形成了民俗。多说登高山是为了“游百病”(驱走百病),据说这一天登南龛以后,一年之内可以无病无痛。民间则传唐代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习。
登高这天,很多人一家早备好食品、饮料、瓜果、糖食、早饭后,将食品等物背运上山,四处游乐,唱歌、跳舞,一派欢乐气氛。中午在山上野餐,野餐食品中,芝麻烤饼夹凉面是必有的。山上人山人海,空旷处全是野餐场地。到庙里拜佛的,烧香、放鞭炮的亦不少。
正月十六登高,尤以南龛游人最多。古巴州川剧《牡丹灯》乔云有唱句:“云屏石天然生就,打儿洞能把子求,”云屏石、打儿洞都在南龛山上。过去很多人到下午登高游山结束回家时, 都要在山上撅一枝柏树桠枝,或别在头上、身上,或拿在手上带回家,说是这样可消除病灾。登高游山的人多,折撅树枝对树木损害很大,故今严厉禁止折撅树枝。
四、滑竿
滑竿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只不过乘滑竿是山区人的一种时髦,也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抬滑竿的人报路象在表演对口相声,如见前面有两位姑娘,必须小心让路,前面抬夫报:“路边两朵花”,后同抬夫回答:“过路莫挨她”。假如前面来了很多人要与滑竿争道,前面抬夫报:“天上一朵云”,后民抬夫随答“地上一群人”等等。
五、 巴中皮影
“巴中皮影”,指流传于巴中市境内的一种民间皮雕传统戏剧人物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皮影戏演出两大部分。
这里所指的“工艺美术”是指皮影人物的雕刻制作。选择放血而死的大黄牛皮经过“发汗”、“浸泡”、“刮毛”、“去筋”、“绷伸晾干”、“下料”,待雕刻制作。绘画纸人(又称格子),将要雕制的皮人头、身、四肢分画于纸上,后将纸人画各部分粘贴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类型的雕凿进行棰刻,刻好后上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称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干后用粗麻绳将13处关节部位进行连接,组装成人的身躯和四肢,皮影行业称“桩”,在桩上上三根提签(背部和手)供走影之人操作。只有人头分开单独制作,演戏时按人物角色变化需要装上人头即可。巴中皮影演出中,常有“桩”80多个,男女人头100多个。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为4把椅4匹马,半堂为2把椅2匹马。又把“旱排场”和“水排场”全都齐全者称为“全堂影子”。
皮影人物民间称“门神”,因其制作过程与民间制作印制门神的木板画和门神人物形象相似而得名。巴中的皮影制作既可作身高0.8尺的“三门神”,也可作身高1.4尺的“二门神”,更可制作身高1.8尺的“头门神”。目前,巴中活态皮影中以“二门神”为主。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iu1112

梧桐子文章:http://www.wutongzi.com/uc/83826194.html

微博: http://weibo.com/5290491688/profile?topnav=1&wvr=6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90491688

安安静静(2014-10-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