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紧紧围绕“确保在全省第一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民生水平提升年”主题,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大力实施城镇功能品质提升、农业现代化推进、村级经济腾飞、农民收入倍增、公共服务品牌创新五大行动计划,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特色亮点进一步显现,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三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突出科学集约,城乡形态持续优化。完善城乡规划,完成了新一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并获省政府批准,确立了“整体城市、一城四区”的总体发展框架,编制完成杨舍城区慢行系统规划、一干河风景路概念规划、杨舍城区商业布局及业态指引规划,以及综合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实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各镇区控制性详规以及农业、水利、环境等31项专项规划的全覆盖。提升功能品质,坚持综合开发理念,协调推进“一城四片区”新城建设。城北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沙洲湖区景观工程基本完成。大新滨江新镇、锦丰·沙洲新城、凤凰新城、金港滨江新城等已见雏形。疏港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苏虞张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小城河综合改造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完成70万平方米老住宅区综合整治和18项镇区街景立面整治工程。新增各类林地、绿地5.32万亩。在全省首批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获评首批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市。
二、突出创新突破,农村活力持续激发。创新实践“区域联合、强村带动、镇村联动”等多种抱团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中资金资产资源参与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3个镇组建了以镇为单位的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注册资金1.9亿元。全力推进“十村十亿增千万”工程,重点实施了总投资达18亿元的十大村级经营性项目。全市实现村均可支配收入达610万元,46个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百村千亩增百万”工程,组建完成20家以村为经营主体或控股的超千亩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成总股本超1000万元的富民合作社5家,农民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比重达95%。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市92.5%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3万亩,累计25.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4%。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9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61万亩,累计达17.18万亩和5.96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5.94%和12.47%。新建和扩建24个现代农业园区,累计新增园区面积2万亩以上。全市形成了5个万亩以上、16个千亩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凤凰水蜜桃产业园区创建成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新农村“三资”管理运行,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创建成为全国首批、苏州市第一家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市),受到农业部表彰。在南丰镇探索建立了全省首个农村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业租赁等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一年来,共对61宗1518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投标,直接增加土地流转收入213.5万元;对47间门面房共2936平方米进行拍租,交易租金额比原来提高了15万元;对6宗村级标准型厂房进行租赁意向交易,交易租金额比原来平均提高了20元/平方米,土地租金平均提高了2000元/亩。
三、突出富民惠民,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就业创业促增收,在全省率先将农村集中居住区超龄人员以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建立就业援助单位232家,开发12200个就业援助岗位,本市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6%,特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率达99.7%。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用工就业失业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新建13个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500人。全市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全覆盖,完成创业就业免费培训11394人。建立并运行惠民台账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460元,增长12.8%。完善社会保障,2.8万名超龄人员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在全省首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养老并轨。1.6万名超龄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实现“五个统一”,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600元,政策内补偿比例分别达90%和75%以上。企业和农保退休人员养老金、征地保养金、老年农(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城乡低保,以及参保困难家庭大额医疗救助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低保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失业保险金的最低享受标准达650元/月。加大救助扶持,为城乡居民家庭购买自然灾害保险。自2012年6月第四轮民生保险实施以来,已有489户受灾户得到赔付救助。实施“阳光午餐”工程和农村危房户安居工程,为全市贫困家庭学生、困难家庭补助近1000万元。2012年春节前夕,向困难群众发放“民生大礼包”1.5亿元,惠及全市11.56万户,慰问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标准之高为历年之最。向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共享阳光”慈善助学金761万元,“阳光午餐”工程惠及学生2452人。实施“健康礼包进万家”工程,向全市34.1万户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礼包。获评十大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榜首。
四、突出均衡均等,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完善公共服务网络设施,高位推进教育均衡发展,8所农村新学校建成投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级考核。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区(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区(镇)科文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村(社区)“八个一”文化设施全面提升,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9.4万平方米。“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全面运行,“12345”便民服务热线与政风行风热线并轨。城乡供排水实现一体化,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完成4个优质蔬菜基地提档升级,新建2个市级蔬菜配送中心、11家农产品平价直销店和35个农贸市场直销摊位,建成放心粮油示范店28家。拓宽公共服务人群领域,镇(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新增养老床位数2717张(总床位7432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8张,获评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加快新市民待遇同城化步伐,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9663名新市民子女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市民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71.3%。市、镇两级图书馆和村(社区)图书室联网共享,实行错时开放、通借通还,最大限度扩大了服务半径和服务人群。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书香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了城乡阅读文化的兴起。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手段,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打破城乡、条块界限,构建条融于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受益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化考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全覆盖、服务群众的经常化。“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在全国宣传推广,“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超过400万人次。“网上村委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在全国县市中率先实现“数字化城管”城乡全覆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