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豆腐曾走进紫禁城

家乡区县: 扬州市邗江区

天宁寺的美食,曾经被乾隆引进清宫,列入“御膳”菜单之中。这个有趣的故事并非来自民间的采风,而是见于文献的记载,甚至是外国人的记载。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在所著的《清室外记》第五章中写道:“乾隆时曾数举巡幸之典,每至一处,则喜访其地特产之精者食之。有一满人,乃世禄之家,言其先代随扈日记中,曾记一事,言帝至江南扬州,食豆腐而甘。此本扬州有名之肴馔也,问其价只三十文耳。乃下谕以后类此价贱味美之馔品,御厨中亦须备之。”回京以后,乾隆得知,在扬州只需三十文铜钱就能买到的豆腐,内府竟然开出十二两白银的价钱!乾隆问是何缘故,内府回禀说:“南方之物,不易至北,故价值悬绝如此。”我们姑且不论皇宫内府的虚浮之弊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有一点可以肯定,淮扬菜通过天宁寺厨师的精心制作而得到了皇帝的欣赏。

扬州的豆腐食品历史悠久。唐代大明寺的鉴真和尚,曾把豆腐的制法传到日本。清代天宁寺的文思和尚,曾发明一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思豆腐”,至今仍是淮扬美食。在扬州的饭店里,可以吃到一种鲜美的豆腐羹,那是把豆腐切成极细的丝,再加上调料制成的羹汤。其味之美,无法形容,而论其主要原料,不过是豆腐而已。它就是“文思豆腐”,发明者乃是扬州天宁寺和尚文思。《扬州画舫录》这样介绍文思和他的豆腐:“文思,字熙甫,工诗,善识人,有鉴虚、惠明之风,一时乡贤、寓公皆与之友。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

扬州的寺庙一直注重美食。晚清扬州莲性寺的僧人,以“红烧猪头”闻名于世,记载繁多。
僧人尚且如此精于烹调,商人自然更胜一筹。据《清稗类钞·饮食类·煎豆腐》载:“乾隆戊寅(1758),袁子才与金冬心在扬州程立万家食煎豆腐,诧为精绝!”扬州程立万家的煎豆腐,竟给诗人袁枚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袁枚后来在《随园食单》中,特地写了一篇《程立万豆腐》记载此事,说:“乾隆廿三年(1758),同金寿门在扬州程立万家食煎豆腐,精绝无双。其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蚌螯鲜味,然盘中并无蚌螯及他杂物也”。第二天,袁枚念念不忘此物,把程家美食告诉了友人查某。查某说:“这个我也能做的,我特邀你们来我家吃。”过了一天,袁枚和杭世骏同去查家吃豆腐,才吃了一筷,就大笑不已,原来那并非豆腐,而是雀脑,“其费十倍于程,而味远不及也。”袁枚原来是想向程立万讨教豆腐的煎法的,因为妹妹猝亡返宁,没有来得及讨教。不料一年之后,程立万去世,”“程立万豆腐”也就成了广陵散!

由于扬州豆腐之美,所以和尚喜欢,盐商喜欢,诗人喜欢,连皇帝也喜欢。《清稗类钞》还记载,乾隆南巡至扬州时,扬州天宁寺主持让他吃素肴,乾隆吃得十分满意,赞叹道:“蔬食殊可口,鹿脯、熊掌万万不及矣!”因此,扬州豆腐走进了紫禁城,可谓势在必然。
《清室外记》一书,为英国人濮兰德与白克好司合著。几年前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在琉璃厂东街中国书店举办中国书店第十九期大众收藏书刊资料拍卖会,拍卖品中有旧版《清室外记》,专家认为此书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徐雨萌(2014-10-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