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剪纸

家乡区县: 扬州市邗江区

扬州是我国剪纸艺术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炀帝屡下扬州,在此地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每日和宫女们在城西上林苑遍赏奇花异卉、异兽珍禽。夏天的时候,这个隋炀帝不张灯火,着人捕捉萤火虫送来照明,漫山遍谷的萤火虫把个上林苑照耀得如同白昼。到了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为了能够营造出繁花似锦的景致,隋炀帝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于枝条之上;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状,布置于敲落冰块的水面,宛若春夏之交,着实赏心悦目。“萤苑”、“剪乐”连同这“迷楼”、“龙舟”,反映了隋炀帝奢侈荒唐的罪恶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了扬州剪纸艺术的源远流长。
到了唐代,扬州有了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即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古时剪纸还有迷信色彩,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即用于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
扬州自古以来多奇花异卉,故此扬州的剪纸艺术也以花卉为主,下面便是一个“四季花卉”的剪纸。下面便是一个“四季花卉”的剪纸。

清代的扬州,盐商经济带来城市的繁荣富庶。不仅盐商巨贾,普通的市井百姓也很讲究穿戴。屋内门帘帐沿、被服枕套、镜袱香囊、绢帕笔袋等等,都以绣花为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更是花样迭出,这些绣品即以剪纸为底样。

道光年间,扬州“神剪”包钧,善剪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无不入妙,以“一剪之巧”声名远扬。清代诗人陈文述(号云伯)有诗赞其曰:“剪画聪明滕剪花,飞翔花鸟泳萍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
扬州有个剪纸世家,清末明初该家族出了父子两位剪纸名家,人称“老张三麻子”和“小张三麻子”(因父亲张金盛、儿子张永寿在兄弟中均排行老三而得此雅号)。儿子张永寿(1907-1989)10岁随父学习剪纸,12岁即以剪纸为生,奔走于镇江、南京、上海及苏北、皖南一带。其剪纸精巧细腻,生动活泼,名闻大江南北。解放后活得轻工部授予的“老艺人”称号。郭沫若曾为其写下赞诗:“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遗憾的是,随着老一代剪纸艺人的逐渐逝去,现在的扬州剪纸艺术已经江河日下,令人不得不感叹其后继乏人。但愿经过有关部门的挖掘、培养和保护,扬州剪纸艺术能够再震雄风。

徐雨萌(2014-10-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