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包青天
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号文正,谥孝肃,庙号兼济,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1]。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中文名包拯
别 名包希仁、包公、包青天
国 籍宋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北宋庐州府合肥(今安徽肥东)人
出生日期999年(己亥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1062年(壬寅年)7月3日
职 业官臣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代表作品《书端州郡斋壁》
谥 号孝肃
称 号铁面无私
人物经历
包拯(包青天、包公)
天圣五年(1027年):景祐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祐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祐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祐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祐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祐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祐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祐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祐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历史形象
孝顺父母
富贵公子辞官回乡10年“尽孝”
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为富贵人家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一样。封建地主家
包拯
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两年后,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包拯十几年呆在家里“虚度青春”,这在现代人眼中简直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宋朝对孝道非常重视,上升到个人品德及社会名声的高度,如果谁因贪恋官位而置双亲于不顾,要被世人唾弃。按照宋朝礼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须守丧3年,无论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种原因不愿让大臣回家守孝,即“夺情”,否则必须离职守孝。所以,包拯的青年时代为了孝顺父母在家里度过,并未有任何惊世骇俗之处,符合当时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观。
包公断案
包拯
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后人演绎的成分较多,宋史记载的只有这么一件事:包拯任天长知县时,有人盗割牛舌,牛主人来衙门告状。包拯告诉他,回去后把牛杀了卖掉吧!当时私杀耕牛是违法行为,果然,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见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破,不由得十分惊服。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再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在断案上。
后世纪念
包拯故乡
包拯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青天,从南到北,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怀念包公,历代文人还写了不少颂扬包拯的诗词,用诗歌来歌颂他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包公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政治清明时,人们固然怀念他;世道衰败时,老百姓更加怀念他。自宋朝到今天,虽然世事变幻不定,然而,人们对于包公的怀念却是永远的。
开封
开封府大堂
包拯出任开封知府虽然只有一年多,但经过民间上千年的演绎和《三侠五义》的文学加工,“开封有个包青天”、“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些都成为让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开封人民为纪念包公重建开封府,开封府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
开封府
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九个游览区。作为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经营理念。在开封府,您除了能看到大批珍贵史料及有关逸事的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操练”以及戏剧、宋宫歌舞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使您能真切的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的真正含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