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原名叫黄安,400年前,地球上没有黄安这个县,当然更没有红安这个县,他的产生最初是1542年一个叫李大夏的麻城人向朝廷提议的,但是很显然,麻城无法容忍领土的分割,就这样建县提议被搁置了21年,直到1563年,还是在一位麻城人耿定向的努力下,经大明朝户部复奏,朝廷批准正式建县,并析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黄陂县滠源乡八里,黄冈上中和乡十二里为新建县属地,名为黄安县,因此麻城人耿定向在后人历史籍贯标注中改成了黄安人,身为明户部尚书的耿定向从此被誉为红安之父,因为没有他,红安不可能建县,当然也就不会有现在的红安县了。建县后不久的红安迎来一位远方的客人,明大思想家以叛逆而闻名的李贽,他受耿定向邀请来黄安教化黄安子弟。与耿定向弟弟耿定理、黄安文人吴心学在黄安的五云山、似马山、天台山尽情抒怀黄安的大好河山,李贽的到来,让大批的文人墨客相继来到这个新生的县,一时间红安从南到北的书院遍布,学风犹胜,留下了“唯楚有才,楚亦在黄(安)”的美名,李贽和大批外来文人的到来造就了红安人崇学、叛逆的人文性格,这就是四百多年前的黄安。可惜的是,红安战乱频繁,众多的书院没有一所保留下来,留下的只是遗迹。只有五云山、似马山、天台山上的摩崖石刻还在诉说当年的辉煌。从400年前到200年前,这个新生的县走的并不顺利,天灾人祸频繁,而且时刻还得面对着外来的战争。
从明末到清末,几乎每一次的农民起义、军阀混战都会波及到这个历史并不久远的县,老百姓以姓氏为单位建设起堡垒与城墙,每遇战乱便躲进堡垒和城墙里抵御外敌。然而并非所有姓氏都有能力建堡垒与城墙,于是那些没有能力建设军事设施的人口较少的小姓氏要么在战争中被灭族,要么移民流落他乡,据说他们去的最多地方是四川,因为在元末时就有他们的老乡跟随农民军去了四川,他们在那里生活的很好。去四川是没有能力在黄安生存的小姓氏最好的选择。小姓氏走了,留下来的都是大姓氏,因此黄安的行政地图可以按乡镇来划分,还可以按姓氏来划分,一个姓氏通常占据着十几平方公里有的甚至是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这一区域内,很少有其他的杂性。这种情况在红安的东部表现的犹为明显,因此,红安的宗族观念很强,礼仪、等级制度也很强,年龄相差几十岁但是辈分相同的人,可以以兄弟相称,也就是哑哑学语的婴儿可以喊90岁的老头叫哥哥。红安独树一帜的酒席坐席制度可以让年轻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可以这么说,200年前红安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红安独特文化的进化史,同时在这一历史时期,黄安的叛逆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延续,诞生了有名的18老子,这些异人,其实就是红安叛逆文化忠实的代表。
历史继续前进,死的死了,活的继续活着,在80年前黄安仍旧是黄安,只不过这是黄安已经是湖北国民政府第四行政区的首府,辖黄冈、黄陂、麻城、黄安4个县,原来管辖红安的黄洲府这时变成了他的辖县。原来三县的边隅之地的黄安现在变成了行政中心。为了打造这个行政中心,国民党在黄安修了连接黄冈、麻城、黄陂的两条公路,在黄安城东部修了飞机场,让这个山区小县变得辉煌起来,要知道,那时侯的中国,拥有公路的地区不多,拥有机场的更是少之又少。
也许在外地人的眼里,黄安人闹革命是因为穷,这是对的,但也是错的,但就民国时期黄安的县域经济来讲,黄安的人均GDP绝对可以算是湖北第一富县。要知道民国时期黄安县的湖北首富、全国第七程沸澜的程氏家族其家产已经抵得上湖北好几个县的gdp总和了。程氏族家族在武汉通过买、自建、并购等方式几乎控制了武汉纺织业的全部和房地产的半壁江山,仅湖北一个襄樊比较著名的黄安商人开的商号就有正昌美、正昌荣、泰昌和、德丰厚、正大恒、德昌永、阮祥太、张元太、钟复盛、程交泰、李交泰、永远福、彭元昌、王世昌、王全和、胡万昌、周福太、周福万、和发兴、刘福康等家。
既然黄安这么富裕,那么为什么要闹革命,原因很简单,黄安的富裕不是均富,早年靠经商富裕起来的占人口25%黄安精英,开始广置田产。使75%的财富与土地集中在他们手里,而人口75%的穷人只占有25%的财富。这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田地的佃农,于是,穷人们和精英们开始有了矛盾。这种矛盾在灾年时愈演愈烈,靠经商起家的红安富人绝对不会在灾年降低他们的租子,更不会打开他们粮仓,这样做他们其实并没有错,中国所有的商人都是这样的思维模式,都是为富不仁,这是生物界的法则。就如同狮子不会在干旱少草的季节降低他们的捕猎羚羊的数目一样。精明的共产党人,显然发现了黄安这种愈演愈烈的贫富矛盾,他们深入黄安田间地头。蛊惑民众,联络起了75%的红安穷人,还联络了与红安接壤“音相同,习相近”的麻城西北部的穷人,于是黄麻起义爆发了,共产党带领红安穷人拿着锄头攻占了黄安城。不久以后‘25%红安富人被杀掉,他们的财富被共产党充工成了军费,维持军队的庞大开支。红四方面军能诞生在红安这块土地上绝非偶然,没有强大经济支撑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共产党用25%红安精英的财富已经支撑这支伟大的红四方面军。红安75%穷人用24万人代价,从红安富人买走的租地,继续延续着红安的生命。他们各取所需。
但是红色运动彻底改变了黄安,黄安人的叛逆、崇学被红色风暴强烈的蚕食,古老的宗祠庙宇被摧毁,几百年的文化积存被彻底毁灭。掌握文化和知识的黄安精英因为红色风暴而彻底消亡。红安成了没有富人、没有精英的文化孤岛,一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被外来文化蚕食的孤岛,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1952年绝对是黄安历史上值得大书特写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叫了几百年的黄安名称变成了红安,和古黄国属地已经没有任何联想了,第二件事,黄安矿产资源丰富的西部和北部盆地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划入大悟和新县。讽刺的是,这些划出土地是当年老蒋准备对付共产党而搞的区划,如今共产党还特意正式把他合法化,谁也搞不懂为什么这样了,有人说,黄安人势力太大,仅一个黄安县,军师级以上将领就有300多人,这些人要搞一个军事政变简直易如反掌。承认老将的行政区划是消弱黄安帮势力的唯一可行的办法。于是300多个军事将领变成了223位军事将领,红安势力消弱三分之一,已经没有控制军队的可能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历史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他总是在前进的,红安的分礓裂土的事实只有承认。而现在的红安人,只能把原来黄安吕王、四姑、黄站、箭厂河当外乡人了。但是也许他们的身上才保留着黄安人纯正的基因。而留在红安的黄安人,则已经演义成了一种红色象征了,继续活在历史中,拒绝现代文明,不再前进,而他的将来也许只能是一种结果,回到历史的原点上,分蹦离析,现在听的最多消息也许就是如何合并红安的消息了,并武汉还是并麻城其实并不重要的,落后就要被兼并是历史法则,但是重要的是存在400多年的黄安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为什么会在辉煌到了极点的时候突然回到历史原点上?这个问题谁能解答呢?
红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